更新时间:2023-09-09 21:20
飞虎山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阻击敌人,为志愿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第66军在朝鲜战场西线部署形成包围之势赢得了时间和战机,让拥有大量飞机、火炮、战车的“联合国军”陷入了我军的“诱敌深入”计划。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奉命沿清川江左岸向军隅里、新安州攻击前进。1950年11月4日拂晓,该军第112师第335团攻占飞虎山。飞虎山位于价川东北,扼制平壤―满浦铁路,地势险要。美军第8集团军以南朝鲜(韩国)军第7师及美军一部,于当日向飞虎山发起猛攻。15时起,进攻部队在数百架次飞机和60余门火炮支援下,以密集队形实施轮番攻击。志愿军第335团在缺粮少弹,连续作战十分疲劳的情况下,凭借临时构筑的简易工事,顽强坚守五昼夜。作战中,为减少敌地面和空中火力袭击所造成的伤亡,以小分队扼守阵地,主力则疏散隐蔽,逐次投入战斗。当地朝鲜人民群众给志愿军送饭,帮助搬运弹药,有的还与志愿军战士一起战斗。战至8日23时,第335团根据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撤出飞虎山阵地。此战,第335团先后击退美军、南朝鲜军连以上兵力的攻击57次,毙伤俘其1800余人,自身伤亡700余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飞虎山阻击战的胜利关键是“智斗”的胜利。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用正确的谋略和灵活的战术赢得胜利,这一点在飞虎山阻击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总结起来,飞虎山阻击战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高超谋略和战术原则。一是战斗服从战役原则。阻击战虽然激烈至极,但我军也只是投入了一个团的兵力,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场阻击式的战斗,牵制和迟滞“联合国军”的进攻,打乱麦克阿瑟整体部署,更重要的是此举给朝鲜战场西线的6个军部署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二是占据有利地形原则。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飞虎山虽然标高只有622.1朱,但其山势非常险峻,且完全瞰制了唯一的交通要道,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志愿军选择提前占据高地、提前修筑工事,为之后牢固守防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诱敌深入原则。335团佯装为主力的阻击、适时的后退,诱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信以为真乃至全部跟进,也最终落入了志愿军精心编织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