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而不食

更新时间:2023-09-02 12:42

说文解字》曰:“鮆,刀鱼也。饮而不食,九江有之。”与鳗鲡一样,鲚鱼在做生殖洄游时是不再摄食的了。因此长江刀鲚的肥美丰腴,其实是在作为海鲚的时候就形成了的。

典故出处

夫过者,大贤所不能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即其能改也

晋师侵曹伐卫,与楚师战之战濮,楚师败绩

爱其山水,而道远,岁一至。

夫过者,大贤所不能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即其能改也 译 过错即使是圣贤之人也不能免除的,然而不做伤害的事最终可以成为圣贤的人,就是他能够改正过错。晋师侵曹伐卫,与楚师战之战濮,楚师败绩 译 晋国的军队侵犯曹国攻打卫国,又和楚国军队在濮地交战,楚国军队被打败了。爱其山水,而道远,岁一至。 译 喜爱那里的山和水,可是路程很远,需要一年才能达到。不饮则渴,不食则饥,虽然,饮食无节,亦足以伤身 翻译 不饮水就会口渴,不吃饭机会受饥饿,即使这样,那么,饮食没有节制,也能够使身体受到伤害。

正文理解

我要说的不是唐人张志和描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鳜鱼,而是宋人苏轼描写的“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中的鮆鱼。鮆鱼又叫鲚鱼或刀鱼,鱼形如裂篾之刀,鳞色银白,故苏东坡又有“恣看收网出银刀”的赞美诗句。自古以来,刀鲚、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刀鲚应市最早,故列二鲜之首。只是以前我对刀鲚的研究尚存在疑问,故留至鲥鱼和河豚之后才叙说。

鲚鱼在很多地方又叫凤尾鱼。比如温州便有“雁荡美酒茶山梅,江心寺后凤尾鱼”之说,潮州的《揭阳县正续志》也曰:“凤尾鱼即鮆鱼,俗又呼刺鱼,盛于三四月,狭薄而长,大者尺余,一名刀鱼,子多而肥。”另外广州与福州等地也多有关于凤尾鱼的记载。我的问题之一是:潮州等这些地方出产的凤尾鱼,与长江流域——也即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鲚鱼文化的主要发生地——所出产的鲚鱼,究竟有哪些异同呢?

现在所知,鳀科鲚属的鱼类在我国一共有四种,它们分别为刀鲚、凤鲚、七丝鲚和短颌鲚。短颌鲚又称湖鲚或梅鲚,其生长和繁殖均在江河湖泊内,属于陆封型种的淡水鱼类,可算是鲚鱼进化史上的异数而另当别论。其余三种鲚鱼则都是平时生活在海里,至性腺成熟时才溯江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其中刀鲚主产北方,七丝鲚主产南方,凤鲚则南北均有出产。

我的问题之二是: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鲚鱼肉质有哪些差异?鲚鱼洄游时正是它最肥美的季节,有多子、肥身和软骨三大特点,也因此产生了有关长江刀鱼的诸多美食传奇。以软骨来说,历来便有“清明前细骨软如棉,清明后细骨硬如针”的说法,甚至有清明前鱼刺入口即化的奇谈;因为肥身,所以特别强调清蒸时不可刮鳞,而要让细鳞在蒸汽下化为滴滴油珠,以增美添鲜。

潮汕的美食文化也历来强调时令,食谚“一鲜二肥三当时”便是潮人吃食海鲜的总诀。嘉庆《澄海县志》记鲚鱼:“俗呼刺泼。谚曰:”刺花菲,刺泼肥‘。盛于三四月,邑俗清明扫墓,必买是鱼。“说明旧俗潮人在清明时节会将其时最肥美的凤尾鱼祭献于先人墓前。顺便提一下,”刺花菲“所指的刺花,又叫苦刺心,是潮汕特有的野菜,以后再另文专述。

按潮汕出产的鲚鱼,主要是七丝鲚和凤鲚,偶尔也有刀鲚。根据有关资料,当地最常见的七丝鲚(以胸鳍上有7根长鳍丝得名,凤鲚只有6根)每百克鱼肉中含蛋白质10.9克,脂肪从2.2克至10余克,随季节变化较大,其他各种营养成分与刀鲚相近,肉质和味道也不相上下。

《说文解字》曰:“鮆,刀鱼也。饮而不食,九江有之。”与鳗鲡一样,鲚鱼在做生殖洄游时是不再摄食的了。因此长江刀鲚的肥美丰腴,其实是在作为海鲚的时候就形成了的。近年因为长江刀鲚产量锐减,今年江阴一带清明前条重150克(3两)的每斤收购价约达1000元,个别高档酒家每盘(3条约一斤)清蒸江刀售价更是高达近万元,真应了那句一掷千金的古话。而在这种价位之下,食客们吃进口里的,已经不只是长江刀鲚,也不只是有关的鲚鱼文化,而是金钱和排场一类东西了。

资料来源:张新民《潮菜天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