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11-04 09:15

首都博物馆(Capital Museum, China),简称首博,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于1953年筹建,占地面积64896平方米,是隶属北京市政府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首博建馆

1953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时任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首次提出营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由于缺少经费,建设博物馆的最现实的方案就是利用北京现成的古建筑。1954年2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了“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此后,博物馆的建设计划由于各种原因被暂时搁置。1979年,首博的重建工作第三次启动,并选择北京孔庙为馆址,为首博正式对外开放做先期准备。原属首博编制的干部也重新归队,开馆首展被确定为《北京简史陈列展》。经过两年多的筹备,1981年10月1日,在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的孔庙里,历经了三起两落的首都博物馆正式开馆。

新馆建设

20世纪90年代,首都博物馆面临的展厅面积小、中外交流无法进行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1999年,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01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经国家发改委报国务院批准实施,同年12月,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奠基兴建。2005年12月,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开始试运行。2006年5月18日,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2020年11月7日,首都博物馆龙山分馆揭牌成立。

升级改造

2022年12月6日起,由于馆内展陈改造,首都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12月20日起,首都博物馆恢复开放,由于馆内展陈改造,仅开放“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2023年3月,首都博物馆被北京市文物局指定为本市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机构。7月12日,中国首个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奖杯入藏首都博物馆。2023年10月7日起,首都博物馆因基本陈列改造闭馆。12月27日,首都博物馆东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

2024年2月,首都博物馆经过改造提升,焕新亮相。改造提升后,首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该馆历年的收藏品和北京地区新出土的文物等为基础,吸收历史、考古以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海内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旨在更好地展现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方位布局

综述

首都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2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分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北部设计了绿色文化广场,东部设计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筑物(地面以上)东西长152米、南北宽66米左右,建筑高度41米。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属屋顶三部分组成。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中央礼仪大厅面积2000余平方米、高度34米,其装饰中国文化特征突出、现代气息浓郁;馆内不同类型展厅相对独立,便于观众参观、缩短参观路线,还便于安防管理。3000余平方米的临时展厅为中国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的展示平台。多功能会议厅具有多语种同声传译、数字电影播放、会议表决系统、会议厅专用网站等设施;数字放映厅有超宽视角弧形银幕,可播放高清晰数字影片。

场馆设计

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首都博物馆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呈现出现代感。巨大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在大厅北门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平面中心轴线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

首都博物馆青铜、木材与砖石的运用显示了一种历史的久远。北广场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产于自古以来为营造北京城供应石材的房山地区;方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北京常见的榆木;椭圆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青铜材料,并饰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样。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等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

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自然光的利用、中式牌楼、翠竹庭院、流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情调的环境。

馆内布局

首都博物馆的定位决定了首都博物馆展览的构成:基本陈列、精品陈列和临时展览,展览共展出馆藏文物5622件。

首都博物馆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表现了北京文化及不断递升的都城发展史。

首都博物馆精品陈列有《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这六个馆藏精品展览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对北京文化展现的补充和深化。

陈列展览

综述

首都博物馆馆内文物类型有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玉器、金银器、钱币、书法、绘画、织绣、文玩等。截至2019年末,首都博物馆馆内藏品达12480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63170件/套。

基本陈列

专题陈列

文物捐赠

截至2020年,有许多单位及个人向首都博物馆捐赠有珍贵文物。其中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无偿捐赠给首都博物馆名家书画作品共计26件,其中以近现代书画家作品为主,包括吴昌硕、徐悲鸿、黄宾虹等名家作品,亦有少量清代和当代书画家作品;北京火柴厂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大批记载着北京近代历史上轻工业发展历程的档案和实物,包括:高档火柴实物样品518件套、火花册40册、火花文字资料3卷等;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先生向首都博物馆捐赠马连良先生生前所用戏装、剧本等珍贵京剧文物;魏杞女士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一批家传的民国老照片,内容多为20世纪20年代各平民补习学校、小学校的师生合影,对研究北京教育史及学校沿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索大鸣先生向首都博物馆捐赠老北京街门、路牌、门牌、琉璃冰箱(清末)等大量记录老北京旧时风貌的文物实物;高德望先生向首都博物馆捐赠近两千张老戏单、节目单、海报,他多年来收集的这些纸质文物体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和文化市场的沉浮发展;西交民巷社区居委会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一批2015年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阅兵式的相关文物,包括:用手机拍摄素材后剪辑而成的《我们参与的九三预演》短片、阅兵活动纪念证书、纪念封等重要的活动见证物。

文物保护

首都博物馆文物库房面积充足、分隔合理;安防消防设施先进、完备;拥有10吨液压电梯,文物运输车可从地面运到地下二层库房。同时引进成套先进的文物保护和修复设备,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提高文物保护与修复水平,使首都博物馆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

首都博物馆展厅安装智能化控制温湿度的空调系统,展柜内保持利于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在文物库房则是根据不同材质的文物库区提供不同的温湿度。

首都博物馆馆内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含停车库管理和灯光照明控制)、消防监控与自动灭火系统(含应急广播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音响灯光联动控制系统,全面实现智能化;其中自动灭火还针对文物易损怕水的特性做出特殊设计。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安防消防系统,为举办最珍贵级别的文物展提供了条件。

重要馆藏

学术研究

专业期刊

1993年,首都博物馆创建《收藏家》杂志,曾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社科期刊奖”。并先后发表了《北方文物》《北京文博》《故宫博物院院刊》《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文物》《文物天地》《中国博物馆》《华夏考古》《文博》《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原文物》等期刊。

出版专著

《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该书是首都博物馆2015年同名展览的的配套图书,是一本以康熙一朝御窑及民窑瓷器为主要研究及展示对象的专业书籍,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00件瓷器展现了清朝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御用瓷器及同时期民窑瓷器的风采。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全八册):该书是清史编纂工程项目之一,收录了首都博物馆所藏的清代契约文书4000余件套,以影印的方式进行出版,编年范围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内容集中于土地买卖、租赁、赠与等经济活动,内含农耕文明晚期京畿及中国部分省区社会经济关系的可靠信息,绝大多数系第一次公诸于世,对重构清代社会经济史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该书是《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的配套图录,书中以中国古代社会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在京津冀地区的冲突与融合为出发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现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渊源。

科技创新

首都博物馆建设有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信息集成应用体系,该项目是中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创新工程,由四个大部分构成:(1)文化遗产信息采集项目(包含全面数字化的摄影、摄像、扫描等采集设备及软件系统);(2)数字化博物馆系统工程;(3)多媒体展示工程(60多个展示项目);(4)图书及宣传品出版。

这四大部分涵盖了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存储及应用的完整流程、完整体系,这一完整体系建立的意义在于:为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学术研究、行政管理、观众服务提供了一个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实现了基础设施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办公智能化、展览展示多媒体化,使信息资源高度整合,使相关专业岗位协同作业,实现单一资源或成果在多种领域的应用。

首都博物馆文化遗产信息采集工作完全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摄影、摄像和扫描设备,从而保证可以获得最高质量的文化遗产影像数据;数字化博物馆系统工程包含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展示后台管理系统等11个子系统,依据博物馆的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遗产为本的原则,将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保存、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业务研究活动、博物馆行政管理、观众现场服务与网络服务等多项应用系统,集成为一个综合系统;多媒体展示项目在展览必要位置设置多幕投影(在国际博物馆领域首次采用)、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等多种多媒体展示项目,以强化展览效果,深化实物展品信息的传达。

首都博物馆采用蒙皮式非晶体柔性太阳能发电板,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太阳能电源的博物馆和文化场馆。馆内还采用节能灯具、胶体电池EPS应急电源;馆内装饰材料和展柜等展览用品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环保产品。

文化活动

展览活动

中国丝绸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推出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作为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专题展览,是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从文物保护学术成果交流、科学技术手段揭示、文物艺术价值呈现、文物科技研究等方面,全面回顾近百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全国23家文博机构、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成果,精选的50余件(套)的参展文物展现了保护修复和科学复原的最新成果,体现馆藏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水平。

“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展将于2024年6月27日开幕: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以及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单位精心策划,汇聚了古蜀文明相关的265组件珍贵文物,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146件套,国家一级文物46件套。从雄伟壮观的青铜大立人像,到充满神秘色彩的戴冠纵目青铜面具,再到璀璨夺目的金面具青铜人头像,这些文物都凝聚着古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辉煌。

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已拉开帷幕。首都博物馆特筹办《俄罗斯的心灵——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绘画作品展》。作为中国之旅的首站,展览于9月25日至12月8日在首博地下一层M展厅展出。展览共展出56件展品,分为“风景的交响”“心灵的面孔”“致美的生活”“历史的印记”四个单元。。

宣传教育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部门机构

首都博物馆内设12个机构。

所获荣誉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首都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2023年8月18日消息:首都博物馆从即日起至8月31日每天开放,取消周一闭馆(即21日、28日正常开放,同时开通预约平台服务)。

2024年7月12日消息:

【延时开放场次】7月13日(周六)、7月20日(周六)、7月27日(周六)。

【延时开放时间】9:00—20:00开馆(19:00停止入馆),社会车辆进馆时间为8:30—19:00。

开放方式

开放方式为预约参观。每位观众均须进行实名预约,非经预约无法入馆,暂不接受电话预约。首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是个人预约参观的唯一平台,首都博物馆官网是团体预约参观的唯一平台。

自2021年3月23日起,首都博物馆个人观众预约名额增加至4000人/开放日,其中上、下午各2000人, 最早提前7天可以预约。

自2021年10月1日起,首都博物馆恢复团体预约,团体观众预约名额为600人/开放日,其中上、下午各300人,可提前2至7天于9:00-1 6:30进行预约,单个团体预约人数限制为6至150人(含领队),同一注册单位单日可预约2个团体。

交通信息

地铁:乘坐1号线木樨地站向东500米。

公交线路:26、45、80、114、308、840、843、844、937、特19路白云路站下车,向北100米;乘坐1、52、99路工会大楼站下车,向西200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