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0 08:21
香港三育书院于1903年在中国广州同庆坊创办,是香港的一所教会学校,开办预科(中六和中七)、大学先修班以及学士等课程。香港三育书院暨三育中学中学部、行政楼、男生宿舍、教员宿舍及5家教员宿舍为列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
香港三育书院(Hong Kong Adventist College)开办预科(中六和中七)、大学先修班以及学士等课程。香港三育书院暨三育中学中学部、行政楼、男生宿舍、教员宿舍及5家教员宿舍为列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
香港三育书院于1903年在中国广州同庆坊创办,初时称为伯特利女校(The Bethel Girls' School),约于1905年增设益智男校(Yick Chi Boys' School),5年后易名为三育学校(Sam Yuk School)。1915至1917年间,两校先后迁往东山西牛尾,1922年两校合并为一所称为三育中学的男女校,一度于1927年改称神道训练院,部分学生迁往香港九龙庵油街,开设华安学校,成为三育中学第一分校,于翌年迁回广州。其后又于1935年改称广州三育研究社(Canton Training Institute)。
于1937年,日本侵华,学校迁至香港沙田陈楼,改称华南三育研究社(South China Training Institute)。翌年,位于南京桥头镇之中华三育研究社(China Training Institute)也因战事决定到香港复校,于1938年与华南三育研究社在沙田合并,更名中华华南三育研究社(China and South China Training Institute),但在香港注册时仍称华南三育研究社。其后,学校获香港政府批准以私产方式出售西贡清水湾道共1,374万平方呎作为永久校址,首期建筑于1939年完成,迁入新址后仍继续与中华三育研究院合办。
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爆发,学校又迁回广东省老隆继续校务,战时仍然进行及发展教育工作。战后由于香港的校舍仍然被英军借用,未能即时迁回香港,临时迁回广州东山三育路,将“三育卫生食品厂”的建筑物改建为临时校舍,直至1947年才返回香港清水湾复校。战后复校初期,仍然称为“华南三育研究社”,但在1952至1953年间,再次更名三育中学(Sam Yuk Middle School)。
1962年当大专部成立时将校名改为华南三育书院(South China Union College),附设中学部,随后获政府批准注册成一所大专院校。 1981年秋正式定名为香港三育书院(Hong Kong Adventist College)。2007年9月起停收中一。
校园建筑典雅,为不少TVB电视剧的录影场地。
学校图书馆占地6,700尺,藏书达3万7千册,每周开放43小时。
该校自一九〇三年创办后,曾经多次搬家,颠沛流离。卢沟桥事变后,学校迁往沙田暂驻,自此在港扎根,现今发展为集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大专院校于一身的教育机构。在西贡清水湾的校园内,已形成小一至大四的一条龙教育。
该校首期工程于一九三九年完成,共有十六座建筑物,包括行政大楼、教学大楼、教职员宿舍、五幢相连教职员宿舍、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已拆)、食品厂、印刷厂(已拆)和农地(已售予发展商),规模之大在香港的学校中少见。
教会从美国请来建筑师,依照美国一般大学模式兴建,并刻意将校园设计成船形。校门位于“船头”尖端,接头是广阔草坪,像船只的甲板。中央是教学大楼和行政大楼,两座建筑物均呈横向伸展,中间隔?一块草坪。行政大楼后面是运动场,“船尾”则是一九六五年建成的教堂。其他建筑物如宿舍、厂房和农场等,分布在“船”的两侧。
校园落成初期缺乏资金,未能兴建教堂。直至一九六五年得到企业家陈俊捐款,令教堂得以落成,名为“景辉堂”。正门与祭台两端均装设大幅彩色玻璃窗,与其他宗派不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容许非信徒或非该会信徒租借属下教堂举行婚礼,因此常见新人在此拍照。
王杰 著名华语歌手、艺人
区瑞强 香港民歌歌手
地址:香港西贡清水湾道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