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宝莲禅寺

更新时间:2023-02-21 21:36

宝莲禅寺最初名为大茅蓬。1906年,大悦丶顿修及悦明三位法师由江苏省来到大屿山建立道场。自此,十方云水僧闻风而至,香港的禅门渐见规范,至1924年正名为宝莲禅寺。纪修和尚出任第一代住持,迄今百多年,智慧大和尚为现今第七代住持。

地理环境

建造之时,在国内镇江金山江天寺参学的大悦丶顿修丶悦明三位禅师辗转游历至大屿山,喜见高山之上有一大片平原(后人把这幅平原名为昂平),虽然长满荆棘荒草,人迹罕见,却清幽宁静,认为是修行办道的理想地点。三位禅师披荆斩棘,合力建小石室;后来,出家僧众向往这处清幽的道场,闻风而至,遂盖搭大茅蓬,自耕自食,用功修道,故初期命名为“大茅蓬”。香港禅门十方丛林的规范从此创立。

发展历程

一九二四年

1924年,纪修禅师,广东省四邑人,从镇江金山江天寺游化到大屿山,在寺内僧众恳请下,出任第一代住持,并把大茅蓬改名为宝莲禅寺。后人称大悦丶顿修及悦明三位禅师为开山功行大德。

一九二五年

1925年,宝莲禅寺首次举行秋期传戒。当时,同住大众共有数十人。

一九二八年

1928年,兴建佛殿“大圆满觉”和左面的“金刚窟”,初期用作参禅静坐之所;右边用作客堂及库房。兴建佛殿时,山中各小静室出家二众齐心合力铺设阶砖,为十方丛林各尽一分力量。

一九三零年

1930年,秋期传戒圆满后,住持纪修大和尚退居,同住大众共同推举筏可大和尚为第二代住持。筏可大和尚任内先后兴建韦驮殿丶地藏殿丶祖堂丶方丈室丶五观堂丶法华塔丶华严塔丶罗汉塔及般若堂(新禅堂)。

一九五二年

1952年,筏可大和尚决意退居,在“如是室”清修。增秀法师被宝莲禅寺僧众推举为第三任住持。

六十年代

60年代,筏可大和尚动议把宝莲禅寺的管理架构(佛教旧有制度),改组为董事制,寺内一切事务均以董事意见为依归。董事会成立后,筏可和尚为首任主席。

一九六三年

1963年,由于上山参拜的信众日渐增多,旧有佛殿(大圆满觉)不敷应用,遂开始筹建大雄宝殿,楼高二层,大殿下层为观音殿和罗汉堂。

一九七二年

1972年,筏可大和尚圆寂后,董事会公选慧命法师为第四代住持,任内兴建退居寮。

一九七九年

1979年,源慧法师丶智慧法师率领香港佛教僧团一行20人回内地访问,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人的热烈欢迎。此行对中国内地与香港两地宗教正式建立联系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佛教协会”送赠大藏经珍本《龙藏》一部,共7173卷给“宝莲禅寺”。《龙藏》为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的版本,是清朝最后雕刻制造的大藏经,极为珍贵。

一九八一年

1981年,天坛大佛第一期工程开始动工。

一九八二年

1982年,“宝莲禅寺迎请大藏经代表团”到北京,迎请《龙藏》,赵朴初会长主持赠经仪式。10月,“中国佛教协会”派出以副会长巨赞法师率领的《龙藏》护送团,护送《龙藏》抵达香港。宝莲禅寺与香港佛教联合会举行了盛大的迎接大藏经仪式,并同时举办了《龙藏》公开展览。

一九八三年

董事会推选圣一大和尚为第五代住持。

一九九零年

1990年,圣一大和尚退居后,董事会推选初慧大和尚为第六代住持。

一九九二年

1992年10月,初慧大和尚及董事会诸法师组成“迎请佛陀舍利团”,赴斯里兰卡迎请舍利,由“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敬领两颗佛陀真身舍利。

一九九三年

1993年12月,天坛大佛建造完成,举行开光庆典。宝莲禅寺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寺院。

一九九四年

1994年6月,宝莲禅寺组织考察团前赴广东省新兴县考察,捐建第一所希望学校。经宝莲禅寺捐建的希望学校已逾280间。

二零零零年

2000年开始筹建万佛宝殿,将宝莲禅寺完善为集宗教丶佛教文化丶园林景观丶雕塑艺术丶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佛教圣地。万佛宝殿预计在2012年落成。

二零零五年

智慧大和尚自2005年出任宝莲禅寺第七任住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