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辅臣

更新时间:2023-07-14 18:10

马佐,字辅臣,回族,临夏县人。民国元年(1912年),马麒任西宁镇总兵时,委任马佐为鸡雪山、星宿海等金矿马队管带,后任省榷运局局长,管理全省矿务。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团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矿物局长易人,开始经商,回临夏开发修建新市场(老花市)。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筹建运导河县初级中学,后增设高中时,捐大洋2000元。重视地方教育,关注民生,兴修大夏河桥、电厂、火柴厂等利民工程。

人物简介

马辅臣(1883-1969),回族,甘肃省临夏市人,民族工商业家。他的父亲叫马福良,是后来甘肃提督马安良的族弟,母亲马氏,是后来曾为青海省主席的马麒(马步青、马步芳之父)的妹妹。马辅臣原名马佐,字辅臣,弟兄6人,他居长。在小时,他们这个家族和外公家,都还没有发迹,辈辈务农。因此,他在幼小时,便帮助父辈放牧耕畜,未能上学读书。

参军历程

早年入伍

1902年,马辅臣18岁时,买毛驴两头,开始拉脚贩运的脚户生活。贩运青稞、羊毛等。一二年后也驮运客货挣脚力钱,一般称这种人为脚户,除了一天徒步走七八十里路以外,早晚还要喂饮牲口,找驮货物,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职业。而且那时去甘南和川西的道路上,不仅缺乏客店,而且时有盗贼剪径,危险也很大,这需要勇气和胆量。他的外祖父马海晏在年青时即以从事这项生意并以练有枪棒等护身功夫而知名的。马辅臣少时也从事这项职业,可能与他的外祖父的榜样有一定的关系,这使得他自青年时有了吃苦耐劳和惨淡经营的历练。

1912年,28岁的马辅臣利用亲属关系,到青海投奔舅父马麒,当上了一名马弁。由于办事精明,很快得到马麒的赏识,于1913年被提拔为矿力马队管带(相当于营长),管理青海玛积雪山、星宿海一带的金矿和茶卡盐场,以后又派任青海省榷运局局长。由什长、副哨、哨官到1918年便当上了矿务马队的管带(后改为营长)。这个矿务马队,是巡防、保护和管理金、盐矿的一种特种部队,主要负责管理玛沁雪山、星宿海、皇城滩和科沿沟等金矿与茶卡盐池盐矿的开采和运销事务的。这个职务,便奠定了他此后大半生经营工商业的基础,他借此结识蒙藏王公,兼作贩运青盐生意。尽管他在军职上后来升任冯玉祥部骑七旅二团团长,开赴绥远的平地泉等地驻防,但不久撤回后,他便脱离军职,改任青海省榷运局局长,而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他为“矿务大人”,牧区藏民则称之为“矿务仓”。

1936年,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去麦加朝圣,马步芳代理主席,马辅臣便辞去局长,专意经营工商业。这时他已积蓄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资本,在青海和甘肃临夏地区及河西走廊兰州西安天津等地均设立有行栈,除贩运青盐、羊毛外,还兼营木材。把这些土产在内地销售后,回程又转贩百货与食糖等。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由于他资金充裕,经营得法,在青海与甘南牧区及临夏一带,广有信用,因而获利甚丰。虽在后期由于马步芳官僚资本的垄断,使他原在青海的生意受到很大削弱,但由于他经营的范围广,门类多,因而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另外,他还在临夏地区广置田产、庄院、水磨及店铺,为他做地方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辟了财源,积累了资金。

到1937年,马步芳代理青海省主席后,嫉妒马辅臣的富有,马辅臣受排挤,遂移居甘肃临夏堡子村,经营自己的商业,兴办民族工业和地方公益事业。

维护统一

1949年8月,马辅臣携眷迁居青海,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青海到达化隆县境时,马辅臣认清了形势,参与组织青海旧军政人员和群众前往欢迎,受到王震的接见。青海解放后,马臣辅以舅父的身份拍电报给骑五军军长马呈祥(马步芳的外甥、马步青的女婿),促他响应号召,率部起义。解放军随即进军新疆并组成和平解放新疆代表团,由马辅臣任团长。他们随军抵达酒泉后,他和原八二军一九○师师长马振武(马呈祥的表弟)先行入迪化(乌鲁木齐)。他们到达时,马呈祥已离迪化去喀什,将取道巴基斯坦出国,骑五军已随陶峙岳副长官起义。但军心未定,对和平解放存在很大疑虑。他们配合陶峙岳宣讲解放军对待起义部队的政策,介绍青海安定、家人无恙和八二军部队投诚后被宽大处理的情况,现身说法,解除了骑五军官兵顾虑,稳定了迪化、奇台等地的局势,受到了彭总和王司令员的奖誉。马振武并被任为新疆军区参议。

1949年12月,马辅臣被中央人民政府行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3月政务院任命他为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1952年任西北五省(区)回族代表团团长赴北京参观,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53年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以后,又历任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副省长。1959年患脑溢血病,长期治疗无效,于1969年1月8日在西宁市逝世。1976年中共青海委和省人民政府为其平凡。

经商历程

作为民族工商业家的马辅臣,在旧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从18岁起,开始长途贩运的小本经营,经受了初步锻炼。1913年到1929年的16年中,由于马麒的赏识,使他获得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在此期间,他基本上控制了青海的大部分金矿和盐业。在帮助马麒家族敛聚大量钱财的同时,他也不失时机地扩大和开拓了自己的商业、企业。他不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被人们称为“马矿务”。这就不能不引起作为官僚资本的代表马步芳的忌恨,从而遭到种种排斥和打击。1937年,马步芳代理青海省主席后,把全省矿务、盐业统统纳入自己控制的财政系统经营,从此,马辅臣走了上独立经营的道路。

开始,马辅臣认定运盐有利可图,乃和茶卡盐池订立合同,自备畜力大车200辆,承揽茶卡到西宁再转运兰州的官盐运输业务,而马步芳为了遏止他的发展,特令部下强制马辅臣车队给自己的“德兴海”商号运盐,迫使马辅臣解除与盐池的合同。在此情况下,马辅臣又买骆驼400峰,与他人合作,从青海运盐到平凉、陕西一带销售。马步芳又派人将其运盐车等抢去,迫使停业。之后,马辅臣又将注意力转向皮毛业。他在西宁设立“德义恒”商号,运销羊毛、皮张并兼营鹿茸、麝香、冬虫草等名贵药材。他一方面把这些东西进接运销包头、天津,另一方面从包头、天津购进百货返销甘青一带,往返获利。1938年后,马步芳又垄断了蒙藏区的皮毛收购,把马辅臣排挤在青海境外。他只好结束皮毛生意,转向木材经营。1939年,他开办了共和县尕马羊曲林场、大通县东峡光辉林场和化隆县的喀木拉林场,并在兰州设立“振业公”林厂。但是1940年,马步芳统制了青海的木材业,迫使马辅臣不得不退出青海,向临夏和兰州发展了。

马辅臣不仅在经营商业方面显示了自己的顽强精神和才干,在兴办民族工业方面也是一闰积极的开拓者。1937年,他在临夏修建了民生火柴厂,制造黄磷火柴;1945年又在临夏试办糖厂,至1947年开始试生产,带动附近农民开始种植甜菜;1948年投资20万银元并集股若干,于1949年春开始筹建民生水力发电厂,到1951年9月9日正式发电。

热心公益

马辅臣在旧社会凭借多种关系和因素,亦官亦商,成为了巨富。但由于他出身寒微,历经艰难,因而熟知劳动人民的寒苦,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在他富有之后,陆续为临夏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等方面,直接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这在一般地主、官僚、富商来说是难能的。他在这方面的表现,据解放后有关的统计和回忆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桩:

(一)1928年,甘青两省因旱灾遭到很大饥荒,临夏地区更显得严重,加上冯玉祥国民军来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十室九空,民不聊生。马辅臣这时已因贩运青盐拥资巨万,他不忍乡亲们携儿带女外出逃荒,便从化隆、甘都等邻近地区购买粮食10万余斤,运往临夏,以原价售给农民,对无力购买者,则统给予施舍救济,存活甚众,与当时河西走廊的饥殍载道,形成鲜明对比。 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在严酷阶段,那年临夏又遭旱灾,粮价大涨,而粮运困难,一时供应不上,人心惶惶不安。马辅臣又从循化购买麻豌豆(青豌豆多作为马料,收购不易)150石(每石折合800市斤),磨成面粉,急运往临夏,在他自己的和源号以原价供应市场,每人限购25斤,解救了当地饥民的燃眉之急,缓和了缺粮、断粮现象。

(二)临夏市在国民军和马仲英的多次争夺中,市区房屋被毁很多,加上当时的苛捐杂税,以及地主、资本家的重利盘剥,经济衰落,市场凋敝,一般小商和城市贫民,很多都无住房。一到夜晚,南关河滩和城门瓮圈,甚至铺台等处,均蜷曲着小摊贩和流离失所的贫民。马辅臣不顾族人的反对,慨然拿出一笔资金,在临夏市八坊华寺街购买20多亩地皮,修建了28座大院落,共计住房300余间,让那些无处居住的市民搬了进去。其中有经济能力的,量力交一些房租,无力者则一律免除,解除了大部分贫民的住房困难,很受当地群众称道。

(三)百年大计,教育为先。马辅臣自己小时失学,他对此有切身的感受。他后来移居的临夏城近郊的堡子村,从来没有一个像样的小学。1936年,马辅臣捐资在该村创办德永小学,聘请陈俊侯(回族)为校长。校内行政经费和教师工资、学生书籍用品学费等,均由他供给。 另外,还有一所私立新华小学,他以该校董事的名义,每月资助白洋200元,为时二年之久。1948年,他又捐赠临夏市北塬土地40亩,作为该校校产,拟以所收地租充该校经费。 同时,他还曾给临夏中学捐资2000元,添置了桌凳,增办了高中班。所有高中班师资所需经费,均由他按月支付。一年后,甘肃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成立高中部,因马辅臣捐资兴学,特颁发了银盾给予奖励。

(四)1937年,马辅臣在临夏城郊堡子村开设了一座民生火柴厂,生产一种“飞马牌”黄磷火柴。这个火柴厂看来是营利性质的,但他办这样的厂,却是对人民有好处的。因为当时对日抗战业已展开,日本军队封锁了主要交通线,过去这种生活日用品,大都从天津和河南运来销售,这时供应就成了问题。他办这个厂,既为广大群众解决了生活必需的日用品,同时又使附近一部份贫苦市民和失业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当时一个糊火柴盒的工人日收入8角至1元,比一个小学教师的待遇还丰裕。那时青海火柴厂工人的待遇,一天还不到5角。

(五)修建大夏河上石墩木板桥。今临夏市濒临大夏河西岸,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也是当地农田赖以灌溉的主流。但一到秋季,阴雨连绵,河水上涨,行旅来往便往往受阻。以往地方政府惯例,概由木商临时搭一便桥,供人畜通过。但当河水暴涨,木桥常被冲走,交通因而中断。年年如此,岁岁重修,木商亦深以为苦。1948年,马辅臣为了长期解决这个问题,便独自捐出白洋27000元,派人赴兰州、西安、山西等地采购钢筋、水泥,招聘桥梁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修建一座永久性渡桥。在当时交通困难条件下,经办人员从太原采购水泥,用汽车运至西安,再用马车拉至兰州,最后用毛驴驮到临夏工地。所需石料,也由他出资从折桥湾打制后运来工地,其施工备料在当时条件下困难如此。但在工人、市民等坚持努力下,于当年夏季赶在河水秋涨前,建成了长27米、宽6米的7墩6孔木板大桥。桥上可并行两辆马车,桥两侧辅以坚固栏杆,以保人畜车货安全。这是解放前大夏河史上第一座由私人捐资建造的石墩木面大桥。解放后迭经改建最终新建的水泥桥,就是在这座桥的基础上建成的。而马辅臣开头捐资修桥的事迹,长留在临夏人民的记忆之中。

(六)筹建民生水力发电厂。继修建大夏河上大桥之后,马辅臣又于同年筹资白洋20万元,并集股20万元,就大夏河水利资源在西川筹建水力发电厂。厂址选在罕乡街子村临近大夏河北岸。当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临夏时,该厂只完成了引水渠道和蓄水池、机房、宿舍等的基建工程。1950年,临夏地区社会秩序完全趋于安定,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帮助下,马辅臣派专人从汉中购来水轮机,又派秘书拜少先驻上海采购了发电机、变压器、配电盘等全套发电设备,并由西北工业部派工程师沈觐吾作技术指导,安装了300千瓦的发电机组。1951年9月19日建成投产,正式发电,成为临夏最早的发电厂,临夏市民第一次用上了电。随后,他把这座电厂的全部产权捐赠给了地方。 这位由农民和小商户起家的大商人,在他的前半生亦官亦商的生涯中,居然能斥资巨万,为地方创办不少公益事业,这在旧社会中的边僻地区,实属鲜见,堪称一位为地方造福的工商业家。

拥护党的领导

马辅臣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衷心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党的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对恢复、安定地方秩序,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地方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