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

更新时间:2023-06-27 01:04

《马克思主义史》是199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健行。全书的写作提纲、框架结构是经过校内外许多专家多次讨论后拟定的,部分衩稿也是请有关专家审阅后修改定稿的,凝聚了学术界同行的思考和智慧。

作品目录

第一编 历史转折关头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论(1895-1904年)

第一章 伯恩施坦挑起的一场大争论

第一节 伯恩施坦思想的演化及其对马克思理论的全面“修正”

伯恩施坦早期思想的演化

《社会主义问题》对“传统解释的公开批判”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出版及其主要内容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否定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面“修正”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力诋毁

第二节 卢森堡站在反对伯恩施坦斗争的最前列

对《社会主义问题》的严肃批判

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前后的斗争

对《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批判

第三节 倍倍尔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

对伯恩施坦理论根源的剖析

汉诺威代表大会上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第四节 考茨基在《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中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

斯图加特大会前后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的发表

对伯恩施坦理论“方法”的批判

对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批判

第二章 拉法格等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及其理论贡献

第一节 米勒兰主义的出现与反米勒兰主义的斗争

米勒兰主义的出现

米勒兰入阁问题引起的争论

第二国际关于米勒兰事件的争论

第二节 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唯物主义

借助康德粉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企图

不可知论产生的原因

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好批驳

第三节 探讨私有财产的起源,批判资本永恒论

私有财产并非自古就有

私有财产的产生

资本是私有财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资本主义的集产制与共产主义的复归

第四节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现象

资本主义已演进到特殊阶段

商品生产与自由竞争的发展必然导致垄断

垄断资本对社会的全面统治

财产的非个人化

第三章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及其俄国变种的斗争

第一节 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对伯恩施坦的公开批判

反对伯恩施坦斗争中的功绩与不足

第二节 列宁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

民粹主义及其演变

列宁早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著述活动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科学地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列宁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

批判自发论,阐明建立新型政党的必要性

对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全面阐述

批判孟什维主义,阐明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第四节 列宁对伯恩施坦理论的系统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阐释

对伯恩施坦理论的系统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第四章 意大利等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

第一节 布拉戈也夫反对宽广派

布拉戈也夫的早期革命活动

批判伯恩施坦,粉碎“宽广派”的理论基础

批判“宽广派”,保证保加利亚工人运动沿着马克思主义道路前进

第二节 安·拉布里奥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

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

拉布里奥拉同机会主义的斗争

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二编 俄国1905年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05-1914年)

第五章 列宁在1905年革命实践基础上对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无产阶级应当掌握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1905年革命和两种策略思想的斗争

无产阶级应当和能够领导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工农联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动力

第二节 俄国民主革命的结局应是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建立

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

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第三节 阐明俄国土地国有化的理论和纲领

阐明土地问题在俄国民主革命中的突出地位

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

全面论证土地国有化纲领

第四节 完整地提出民主革命中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

突出的民族问题

阐明民族运动的实质,提出完整的民族纲领

全面阐明民族自决权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与资产阶级民族纲领的根本区别

揭示民族文化自治的实质和危害

第六章 列宁在革命低潮时期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第一节 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的斗争

“六三”政变与革命阵营内部的取消派和召回派

阐明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原则

第二节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经验批判主义及其在俄国的流传

普列汉诺夫对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修正主义的批判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修正主义的批判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列宁、普列汉诺夫对寻神派和造神派的驳斥

俄国反动时期的寻神说和造神说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寻神说和造神说的批判

第七章 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考茨基的理论活动

第一节 《法德农民问题》发表前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农业问题的辩论与考茨基的《土地问题》

19世纪末土地纲领问题的提出

布勒斯劳代表大会前后关于土地问题的争论

考茨基的《土地问题》一书的出版

简单的结语

第二节 考茨基的哲学观点与伦理思想

折衷主义的哲学观点

形而上学的自由与必然观

批判“伦理社会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1905年前后考茨基关于社会革命观点的变化

关于社会革命的概念

阶级矛盾是缓和了还是尖锐了

革命的形式和武器

革命新时代的到来

第八章 卢森堡与俄国革命

第一节 介入俄国社会民主党关于组织原则的争论

指责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原则是“极端的集中主义”

批评布尔什维克企图通过极端集中制把机会主义和工人运动隔离开

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两种意见

第二节 对1905年俄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俄国革命使修正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罢工的旧立场成为必要

无产阶级已成为革命的先锋队与领导者

第三节 卢森堡就党的民族纲领同列宁的论战

卢森堡认为“民族自决权”是一个空泛而呆板的公式

民族自决权与无产阶级自决权

第四节 对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的分析

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责难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帝国主义

列宁对卢森堡的批判

第五节 卢森堡与俄国十月革命

热烈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农民立刻占有、分配土地和民族自决

“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第九章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产生的历史条件

理论观点与实践活动

第二节 用“新康德主义”或“马赫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

“给马克思主义以哲学基础”

以“新康德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

用“马赫哲学”“补充”马克思主义

折衷主义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捍卫科学劳动价值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

批判庞-巴维克,捍卫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

金融资本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根本标志

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第四节 把民族看作是“相对的性格共同体”

鲍威尔的民族理论

民族文化自治纲领

第五节 战争与革命

政治民主永远是同专政联系在一起

实现社会化之路

“预防性暴力”和无产阶级专政

奥地利社会化实现之路

第十章 梅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万无一失的教条,而是一种科学方法

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

反对修正主义,捍卫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第二节 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开拓马克思主义文学史研究新领域

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服务

德国古典文学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对德国工人运动史的研究

研究德国工人运动史

研究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

第十一章 蔡特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传播的贡献

第一节 蔡特金对伯恩施坦的批判

驳斥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公式

回击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第二节 妇女解放事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一部分

妇女应享有参加社会生活和劳动的权利

只有联合无产阶级妇女,社会主义才能胜利

排除改良主义干扰,保证妇女运动健康

第三节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军国主义的奥吉安牛厩必须铲除

各国人民团结起来,阻止互相残杀

第四节 蔡特金与俄国革命

俄国是“新时代胜利的开路先锋”

“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原则与策略的胜利

通过专政到达民主

第五节 蔡特金的教育理论

培养一代新人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

注重家庭教育

第十二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贡献

第一节 俄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先驱

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活动及美学著作

普列汉诺夫美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普列汉诺夫美学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论审美与艺术的起源和美感的特征

审美与艺术的起源

美感的特征

第三节 论艺术的本质及艺术演进的规律

关于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与阶级斗争

艺术与社会心理

关于艺术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节 论艺术的批评

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统一原则

文艺批评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原则

文艺批评标准的相对性与客观性

文艺批评家所应有的修养

第三编 科学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发展(1914-1917年)

第十三章 列宁为揭露各派机会主义的哲学根源研究辩证法

第一节 揭露机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阐明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社会沙文主义的泛滥

辩证法与诡辩论、折衷主义的本质区别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第二节 继承和改造辩证法的宝贵遗产

深入研究辩证法问题的读书笔记

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三者同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

认识发展的辩证途径

通过实践走向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论战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及其同库诺的争论

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

帝国主义是前进了的、加强了的资本主义

考茨基的反批判

第二节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发表和科学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的研究

加紧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出版

列宁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

第三节 布哈林对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国际化

资产阶级利益的民族化

帝国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十五章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第一节 帝国主义时期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战争的看法

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问题在于战争的阶级性质

只有消灭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世界持久和平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可能性

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把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起来是完全不对的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同时胜利”的理论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理论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是斯大林制造出来的

第三节 全世界无产者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尖锐化

应当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

坚持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

坚决支持东方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四节 国家与革命理论的发展

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迫切意义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工具

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

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的消亡

第五节 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落后的俄国胜利的可能

立即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

用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方法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传入东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宣传和介绍

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宣传介绍的概况

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和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史——有关资料的初步介绍

清末初步介绍的开始

同盟会时期在中国的介绍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介绍

“五四”运动前夕在中国的传播

作品影响

该书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