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6 09:58
马兜铃内酰胺是马兜铃酸的毒性代谢产物,化学式为C17H11NO4。马兜铃内酰胺Ⅰ是黄色细针晶,熔点309℃。马兜铃内酰胺对人体有害,可能具备肾毒性,会引起肾脏纤维化,导致尿路上皮癌,造成可积累且不可逆的肾损伤。
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一类可怕的物质,叫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能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无数人因为服用马兜铃科草药而得了肾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
不过并非所有结构的马兜铃内酰胺都有肾毒性。例如马兜铃内酰胺A-I、马兜铃内酰胺A-II以及马兜铃内酰胺B就截然不同,有毒性的仅仅是马兜铃内酰胺A-I。早在2001年,韩国一研究机构就定量测了鱼腥草的生物碱含量,用原料2kg鱼腥草地面干草,提取得A族含7mg,B族含量25mg,相应的,算得总马兜铃内酰胺含量为16mg/kg。但对于是否含有有毒成分马兜铃内酰胺A-I并没有研究。对鱼腥草的成分研究多认为其马兜铃内酰胺A族成分是肾毒性不明确的A-II,关于鱼腥草致癌的谣言登上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网页。
国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及北京大学药学院等单位在2004年发表过用外源AL-I做细胞体外实验的报告。摘录其结论:“AL-I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分布部位在细胞浆,不进入细胞核;AL-I在细胞浆内的蓄积可能与其致肾损伤的毒性作用机制有关,即通过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6]
北京大学李彪等做的《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证实了外源性AL-I与AA-I同样具有直接细胞损害作用,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同等浓度情况下,AL-I的致细胞损伤作用较AA-I更强。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AL-I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与AA-I相似。尽管其致损伤作用较AA-I弱,但仍有可能是含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脏损伤及其纤维化过程的毒性成分之一。 [7]
201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张良等发表了用AA-I及AL-I做的动物对照实验报告,结论是:AA-I及AL-I均能导致肾脏毒性,且AL-I的肾毒性作用强于AA-I。
综合,马兜铃内酰胺对动物肾脏损伤的作用与马兜铃酸类似,甚至更强一些,这是因为更高比例的AL-I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的原因。
可以说马兜铃草药制造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草药灾难,1991-1993年,比利时一减肥诊所因减肥药混成了马兜铃科广防已,导致过百妇女因服此减肥药导致肾衰竭、尿毒、致癌。国内对此没有及时跟进,10年后造成了“龙胆泻肝丸”事件,据推测可能有数十万患者患因此肾衰。而同样喜用草药的台湾地区,有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从台湾健保1997~2003 年用药数据库,随机抽取其中20 万人资料,发现12% 可用药材含有马兜铃酸;39% 的人曾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台湾泌尿上皮癌(UUC)每年新诊断病人约3,000名,约有1,000 名病人因此去世,发生率数倍于欧美等西方国家;60%肾盂及UUC病人肾含有马兜铃酸-DNA加合物证据。
大剂量的马兜铃酸可致急性肾炎,而小剂量长时间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有小剂量摄入,长时间无症状,多年后突然产生严重的肾损伤。而不论急性或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目前均无有效的根治方法。WHO/IARC 将马兜铃酸列为1 类致癌物。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将马兜铃酸列为明确人类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