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5 11:33
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辖村,位于镇西北部山区,山高路远,距昌平45公里。公路蜿蜒山间,海拔680米。交通方便,全村耕地2607亩,420户,1016人,其中男510人,女506人。姓氏以刘、田为主,均为汉族。
村名的由来是在北宋时期,杨六郎把守三关口,路过该村,那时没有水,吃水都到长峪城水库去驮水,吃水很困难。杨六郎骑着马经过该村,到达时人和马都渴的不行,就跟老百姓要水喝,村里人没给。这时候杨六郎骑马走到北西岭顶尖时就对马说:“你就在这里刨水,刨出水你就喝,刨不出来你就别喝。”
这匹马很有灵性,就在那里用蹄子刨,刨了几蹄子竟然真的刨出水来,解决了缺水之急。后来杨六郎一生气用鞭子往村北山也就是小平塌脚下的山上一指,就把水寄存在北山上,命名寄水坨。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归昌平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归昌、宛、怀管辖,解放后又归为昌平县管辖,为老峪沟辖村,1997年合并乡镇时划归为流村镇。
地处于绿山区,山场宽广,植被茂盛,群山环绕,气候凉爽,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有独特的小盆地气候,是“休闲、养身、度假”为一体的理想修身避暑盛地,并适合搞种植、养殖业。
村东、村中、村西各有一座庙,村东曰九神庙,村中曰财神庙,村西曰菩萨庙。财神庙和菩萨庙在1989年修缮一次,九神庙由于年久未修,坍塌严重,仅存有正殿及一间耳房,其中一侧耳房以全部拆改为现代形式。不见配殿地基。九神庙园内3株600—700多年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村里上台子和魏家大槐树有1000多年的老槐树为二级保护树木。
近年来,根据本区地势优势,积极响应党的富民政策。2002年,修建雨池2座,面积200立方米。退耕还林,栽植仁用杏、核桃树苗300亩。低压改造5000米;2003年修建蓄水池3座10400立方米,管道2500米,退耕还林470亩;2004年有线电视进入农户270户,解决了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2005年人畜饮水工程,修建蓄水池300立方米,管道5000米,归耕还林394.2亩;2006年嫁接薄皮核桃1800棵;嫁接大杏扁20000棵;2007年嫁接薄皮核桃3800棵,大杏扁30000棵。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全村总收入达到357万元,人均收入3520元。
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70年全村通电,1984年吃上自来水,2004年安装有线电视和普及电话,2005年人畜饮水改造,2006年温暖工程。有190户搭上了节能吊炕。
这里有传统古戏,1995年又组建了秧歌队和霸王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2006年修建了街道,5000平方米,建垃圾房3座。
村党支部建立于1937年,现有党员57名,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张进恒,现任党支部书记是张建立。原村籍革命人物:刘长英、田雨林、蔡瑞英、张文祥、沈其顺等。抗日战争时期烈士:张太林、刘景霞、刘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