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1 08:21
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马嘶溪村这样一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却出现了“三冠其名”的奇妙情形,即成(都)昆(明)铁路“峨边马嘶溪站”、乐(山)峨(边)公路“马嘶溪道班”、大渡河“马嘶溪”吊桥。
这“三冠其名”既不是时间的巧合,也不是无别各可取,而是人们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结果。为弄清楚“马嘶溪”地名的由来,笔者多次到新场乡羊子岩村、沙坪镇马嘶溪村、月包村、岩悬村采访,其中饶崇如、饶先寿、葛培技等几位八九十名的老人给我讲了许多有关“马嘶溪”地名的精彩故事和美好的传说,现 在就把这些精彩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一一叙述,与读者共同探讨,使一些有关峨边历史文化的美好传说继续得到传承。
相传,在明嘉靖末年仲夏,峨眉山上有三位女僧人(传说是三姐妹,人称“三仙姑”,大姐名叫晓瑜,大家尊她为“瑜仙姑”、二姐为“二仙姑”,三妹为“三仙姑”)打算结伴出行,离开峨眉山云游四海。她们打理好行装,备带一些干粮,各带1名贴身丫环,几个女仆和1名马夫从报国寺出发,瑜仙姑骑一匹大红马,二仙姑骑黑马,三仙姑骑的是白马。出了报国寺之后,她们沿龙池路向西南方云游,一路上不慌不忙,走到哪里饿了就在哪里找饭吃,在哪里黑了就在哪里找店住。有一天,正当太阳当顶(中午时间)时,她们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来到翔风乡(今峨眉大为镇)射箭坪一拐弯处,发现离路不远的地方有一股清泉从山上飞流直下,清泉夹杂着山野的芳香扑鼻而来,十分诱人。瑜仙姑便吩咐大家停下来乘凉,并取出备带干粮打尖(打尖:峨边方言,即简单充饥)。大伙刚刚停下,瑜仙姑忽然看见身后有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就让马夫们把马放了,让它们也饱餐一顿。也许是大自然的美景把瑜仙姑她们给陶醉了,不知不觉眼看太阳已西下,醒然大悟中瑜仙姑要求大家抓紧时间赶路程。不巧,回头才发现大红马不见了。这时,大伙十分着急,负责侍候大红马的马夫更是又急又怕,瑜仙姑见马夫焦急的神情,便安慰到:“不要急,大家顺着马踩的蹄印走准能找到大红马的”。据80多岁的饶先寿和90岁高龄的葛沛枝老人讲述:瑜仙姑她们循着马踩的蹄印,一直跟到安顺乡(今新场乡政府所在地)时,仍然只见到马留下的脚印,而始终不见马的身影,更为恼火的是天已黑尽,但她们仍然不甘心放弃,于是向当地老乡讨要了一些干竹稿点燃当火把照明,顺着羊子岩方向找去,当她们沿着狭窄的山路摸索来到羊子岩赵坡(今羊子岩小学上方约350米处)一祠堂(该祠堂为明正德年间当地首富饶奇美所建,名“饶氏祠堂”,文革期间被毁)门口时,已是夜深人静,祠堂主人见她们一路旅途劳顿,疲惫不堪的情形时于心不忍,便安排住下并热情款待。第二天,祠堂主人又派十一二岁的小孙子饶荣珍引路帮助她们寻找丢失的大红马,当她们随小荣珍来到一名叫“十二岗”的山岗(今羊子岩垃圾场旁边)时,山下大渡河波光粼粼的景色忽然映入眼帘,环顾四周,山青水秀。美不胜收的大自然风光顿时令瑜仙姑她们心旷神怡,眼前的美景象似给瑜仙姑带来了好心情,一种大红马仿佛就在眼前的预感由然而生,于是她要求大家站上山岗,扯大嗓门,人人轮换着嘘唤大红马,嘘唤声在山间回荡着,真是撼天动地。不知是瑜仙姑她们寻马的痴情感动了上帝,上帝把她们的嘘唤声传递给了大红马呢,还是大红马真的听见了主人的呼唤,忽然间,只听得从山下的大渡河畔传来了大红马的嘶鸣声,听到马的嘶鸣,瑜仙姑她们喜出望外,随即在小荣珍的带引下,依着陡峭的十二岗山路朝着马嘶鸣的地方直奔而去,还在半山腰时,只见大红马正在一溪沟边上(距今马嘶溪火车站铁路支架排洪槽正上方约150米处)悠然自得地饮着清泉,当她们来到马的跟前时,大红马象见到亲人一样,嘴里直“咕唧咕唧”地“嘟哝”着,大摇大摆地来到主人面前,象似孩子撒娇一般把头依附在主人抚摸的手上不停地上下轻轻磨擦,好象是在对主人述说昨晚的担惊受怕。见到心爱的大红马,瑜仙姑既怜爱又高兴,便问带路的小荣珍这马饮水的地方叫什么地名,小荣珍摇头示意不知道,瑜仙姑便饶有兴趣地说,我的马昨 天走失,上帝保佑,今 天在这溪边复得,这里就叫“马嘶溪”吧。大红马失而复得,瑜仙姑他们正欲离开时,有一四十开外的妇人气喘嘘嘘地赶来,说是昨晚不知是谁的马把她家田里的秧子(峨边人称未出穗的水稻为“秧子”)给践踏了,我是跟着马走的蹄子印寻来的,肯定是这匹马所为,是谁的马得赔我损失。听完妇人的述说后,瑜仙姑二话没说,便从招文袋(钱袋)里取出一块银子递到那妇人手里,并面向妇人,双手捧合至额前连声说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在小荣珍的带引下,沿着下山的路返回羊子岩并来到早上唤马的地方对大家说,这里是嘘唤找回大红马的地方,今后这里就叫“嘘嘘岗”(嘘嘘岗或许流传延用了数十上百年,传去传来,又传称“马落岗”)。至到1951年乐西公路从这里经过并建成通车后,人们才改称这里为“马路岗”。后来,当瑜仙姑的身份和她取两个地名的消息传下山来后,那讨赔银子的妇人以自己遇到仙人而感到自豪,于是,把她家秧田被马践踏并获赔一块银子的秘密在村子里奔走相告,久而久之,人们也给那块被马踩过的秧田取了一个名叫“马践田”(在今峨(边)乐(山)公路5公里处,距瑜仙姑大红马当初饮水的右侧约200米),因当地人的口语习惯,把“马践田”喊成了“马架田”。
瑜仙姑因失马而得马,其心情不言而喻,她不仅接连取了两个有趣的地名,而且打消了云游四海的念头,心想峨边这个地方不仅山好、水好,而且人更好,当她寻马来到安顺乡这个地方时,当地素昧平生的人不仅提供照明,给吃给住,还派人带路帮助寻马,世界上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呢,主意拿定后,她们决定请求祠堂主人赐给一块土地建一寺庙修行尽善,当她们向祠堂主人饶奇美说明想法时,主人十分乐意,当即许诺在离自家祠堂约150米的赵坡山脚下(今羊子岩小学上方约200米处)送给瑜仙姑一块地建寺庙。不知经过了多少年的努力,寺庙终于建成时,瑜仙姑为纪念大红马失而复得,将寺庙取名为石马寺(因失与石同音,而失在佛教文化中为不吉利,所以就用石来替代失,故石马寺的本意应为失马寺。此碑今保存在羊子岩村,因年代久远,石碑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辩认十分困难。)。另据90岁高龄的饶崇好(祠堂主人饶奇美的后人)回忆,他说,听前辈人讲,有一年,一位风水先生来到“石马寺”对瑜仙姑说:饶氏祠堂所处位置风水不错,其山势象一匹马,马的头向着南方,坐北向南,祠堂正好坐在马背上,但马的前面有一小山丘(今名狮坪,距羊子岩小学约250米),呈一狮子形穴,对马构成威胁,应施法镇住狮魔。听了风水先生的述说,瑜仙姑想,这饶氏宗族富不欺邻,为人亲善,特别是对自己在建寺庙方面的无私援助尚知恩未报,如今预知他家有难,怎能袖手旁观呢,必须设法化解。于是,瑜仙姑特地在饶氏祠堂前面建了一座“马王庙”(文革期间毁坏,但马王菩萨及其它少量佛像尚存),在马王庙大门左右两侧各塑了一只威猛的雄狮昼夜守护在祠堂门前,寓意以物降物,保佑饶氏祠堂平安,宗族兴旺。饶崇好老人还说,瑜仙姑在羊子岩赵坡建了寺庙后,长期推崇慈悲为怀,积德行善,帮助百姓消灾除恶,求福祈安。尽管她之后的主持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石马寺”慈悲为怀,积德行善求福祈安的寺规没有变。
如今,瑜仙姑亲自取的这两个有趣地名更是让人们记忆尤新,特别是“马嘶溪”还被用来冠以当代交通站名。1966年7月乐(山)峨(边)公路大渡河吊桥(柔型悬索钢绳吊桥、跨度280米)竣工通车和乐(山)峨(边)公路大溪沟道班建成投入使用及1970年7月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时,公路建设指挥部和峨边支援铁路建设指挥部都充分遵循地方历史文化传说,将大溪沟道班取名“马嘶溪道班”、大渡河吊桥取名“马嘶溪吊桥”、火车站取名“马嘶溪站”(后改称峨边站)。
回顾历史,峨边这个曾经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出门靠徙步、骑马、坐滑竿、运输靠人背马驮)、信息闭塞(书信靠邮差徒步送达)、经济落后的不毛之地,今 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瑜仙姑她们云游四海和寻找大红马经过的羊肠小道如今已是天堑变通途,县境内东到乐山,北至峨眉,成都,西南至美姑、西昌、攀枝花、云南的国道,省道和县道、乡村道纵横交错,货车、客车、小轿车川流不息,运输繁忙;成(都)昆(明)铁路建成后,火车在山间穿梭奔驰,来客匆匆;公路、铁路沿线高楼林立,百姓安居乐业;过去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上白天彩虹飞舞,傍晚,马嘶溪至县城的大渡河畔倪红闪烁,流光溢彩,行人如织,整个峨边一派生机盎然,像一颗闪耀的明珠呈现 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