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5 09:05
世界马头琴大师是齐·宝力高,1944年出生于科尔沁草原,国家一级演奏家,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内蒙古政协委员
齐·宝力高
1944年出生于科尔沁草原,国家一级演奏家,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内蒙古政协委员,齐·宝力高科尔沁野马马头琴乐团创始人兼团长,蒙古国马头琴中心名誉主席,日本国国际交流马头琴协会名誉会长。科尔沁草原莫力庙第五世转世活佛,蒙古国佛教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杰出的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社会劳动家。国家津贴获得者等。
在从事马头琴艺术五十余年的生涯里,师从于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科学的接受了传统民间音乐的熏陶,娴熟的掌握了马头琴演奏枝巧,为马头琴的改革、更新、提高、发展及马头琴能够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文艺晚会《万马奔腾》荣获作曲二等奖、演奏一等奖。1986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队—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队。同年作为第一位在蒙古国举办音乐会的中国人,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成功举办个人马头琴独奏音乐会。1993年在日本国福岛举办的世界青年音乐节上荣获音乐大使奖。同年在日本国大阪市国际室内音乐大赛中获得特别一等奖。1996年在全国色拉西马头琴大赛中获得马头琴大师奖。1997年在日本横滨举办的世界和平文化音乐艺术节上荣获世界音乐和平金奖。2001年成功的举办首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并创吉尼斯世界记录,《万马奔腾》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2003年荣获蒙古国社会科学字与成吉思汗大学联合颁发的世界游牧文化最高奖—成吉思汗奖章。2005年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场马头琴专场音乐会,也是去金色大厅的第一位中国演奏家。2007年荣获国家文联、文化部双重非物质文明传承人光荣称号。2008年将带领208位马头琴手代表内蒙古各族人民参加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仪式中奏响《万马奔腾》,此项目2005年申报。
曾出访演出亚、欧、美、非四大洲国家和地区。前后与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蒙古国国家交响乐团、日本东京新星交响乐团、日本读读交响乐团、广岛交响乐团、日本NARAXINU交响乐团等众多国内国际知名的乐团合作演出,在世界各地共举办过千余场独奏音乐会。不仅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演奏自己的作品,而且边总结边研究边传授。让传统马头琴以群体化、科学化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前后创作了近百部经典马头琴曲,其中《万马奔腾》、《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献给母亲的歌》、《苏和的白马》、《初升的太阳》、《草原·天驹》等早已成为金曲,为世人所赏誉。
--旺·额尔德尼
旺·额尔德尼,男,蒙古族,1960年10月6日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11岁开始接触马头琴。第一次看到马头琴,就被那优雅的造型所吸引,轻轻抚摸马头琴的琴身,看着马头的形象,爱不释手.当琴声响起时,他义被那悠扬而沉郁的曲调所打动,并成为他也许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不久,由于”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的需要,被迫离开了居住地,离开了他能见到的马头琴。马头琴那美妙的旋律又冈此响在了他的梦中。
他不甘心生活在没有马头琴的世界,想有一把马头琴的愿望成了他的心事。他终丁按捺不住,找了块木头,刀劈斧砍地做了一把马头琴,高高的琴杆上还刻了个马脑袋。他拿着这把琴到处打听剑处问,终丁找到了锡林郭勒草原上拉马头琴很山名的老人——诺尔布仓。当他拿着这把自制的马头琴恭敬站地在老人面前说明来意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刻答应教他拉马头琴。他拜老人为师,开始学马头琴,老人又教他做琴,这一年他16岁。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以坚实的专业基础,考上了内蒙古艺术学校(现在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专修马头琴演奏。在学习期间刻苦用功,系统的学习了音乐理论知识,接受了马头琴演奏技法的训练,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向全校师生作了汇报演出,赢得大家一致好评。1981年,他被分配剑赤峰市歌舞团,担任马头琴独奏演员,在这一干就是八年。在这八年里,他经常随团下乡演出,走遍了赤峰的山山水水,把他的马头琴也送剑了千家万户。他潜心研究马头琴的演奏指法,创造性地改进演奏方法,使自己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在草原上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而独树一帜。
在演奏之余,他还研究马头琴的造型,寻找新的制作材料,对马头琴的制作进行大胆的改革,在1997年第一个制出电声马头琴,解决了因场地不佳而降低演出质量的问题。
1998年他的工作调到了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文工团),仍担任独奏演员。除了演奏,制作马头琴,还办了马头琴培训班,为内蒙西部培养新的马头琴手。他培养的学生纷纷考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两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学校。在这期间,他还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去演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都留下了他的马头琴声,把蒙古族特有的乐器向全国传播。
1994年甘肃省肃北蒙古族白治县乌兰牧骑准备山访蒙占国,缺一个马头琴手,就把额尔德尼借了过去。他到那以后竟发现在这个民族白治县里,没有一个会拉马头琴的人,马头琴在这里断档已有二二百年的历史。这个事实让额尔德尼痛心,他决定留下来,发展马头琴事业,传播马头琴文化。除了参加文工团的正常演山外,他还办起了马头琴厂,亲白担任厂长。这个厂不大却被国家民委定为马头琴定点厂家,生产的马头琴两次获得全国制作特等奖。
为了马头琴声重新响起在这一方十地上,他选择了比较有条件的学校——青海石油二小(在敦煌),成立了马头琴培训班。就这样,演出,做琴,教琴,排练使他每大忙忙碌碌的奔走在肃北与敦煌之间,把满腔热情全部献给了肃北的草原,沙漠,戈壁滩,终于使肃北有了马头琴手,现在他的学生已经能教学生了。随着马头琴的传播,他的名声也越传越远,被朋友们戏称为“大西北的小名人”。
他还经常代表肃北县、酒泉市、甘肃省参加各种文艺比赛及人型展览,先后获国家级大奖六项,省市级奖励十余次,成为一名功底深厚的国家二级马头琴演奏员。
额尔德尼的先进事迹曾被内蒙古电台、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赤峰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先后做成节目报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