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9 03:55
马普龙是一种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属于异特龙超科中的鲨齿龙类。马普龙属下目前只有一种,玫瑰马普龙,生存时代为晚白垩世的晚塞诺曼期至早土伦期。马普龙的化石于1997至2001年在加拿大-阿根廷联合科考项目中被发现于阿根廷地区的乌因库尔组。
属名mapu取自马普切语中的单词意为“大地的”,即“大地的蜥蜴”。种名取自化石发现地的玫瑰色岩层,同时也是纪念联合科考的赞助商Rose Letwin。
马普龙的化石发现于一个包含有多个个体的骨床。
正型标本MCF-PVPH-108.1:包含一件右侧鼻骨。
马普龙的鼻骨厚实且具有气腔化的结构,表面具有粗糙的纹饰。左右侧的鼻骨未愈合。鼻骨前端较后端更窄。眶前窝较南方巨兽龙更为宽大。上颌孔非常小,与眶前窗之间存在非常粗的骨质间隔。泪骨前突与下突交界处背侧的骨质突起较南方巨兽龙要更加低矮。前额骨在内外侧向加宽。齿间板较短且低矮。齿骨内侧麦氏沟位于更靠近背缘的位置。齿骨的前腹侧缘更加平滑,向后延申的更多。颧骨的上方颧骨突分成两个分支。前部下颌舌骨孔很小,位于齿骨的上侧,与夹板骨贴近。第三和第二掌骨愈合。肱骨的远端较宽,两侧的关节髁分隔不明显。尾骨短肌附着窝非常深,其上界达到了肠骨坐骨柄的背缘。颈椎上骺呈柱状,略微弯曲,向远端延申的过程中逐渐变细。枢椎的左右后关节突指向内侧。颈椎神经棘高耸,前后向加宽,背侧缘较为锋利。坐骨柄呈现出明显的弯曲。腓骨纤细。
归入标本MCF-PVPH-108.5:左侧的泪骨和前额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45:右侧肱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83:枢椎。
归入标本MCF-PVPH-108.90:颈椎神经棘。
归入标本MCF-PVPH-108.115:右侧上颌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125:左侧齿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128:左侧肠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165:右侧肠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167:颧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177:右侧眶后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179:右侧夹板骨。
归入标本MCF-PVPH-108.202:右侧腓骨。
马普龙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其体型与它的近亲南方巨兽龙相仿。在对正型标本描述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马普龙较大的骨骼标本接近南方巨兽龙对应部位的标本大小,于是粗略的估计了马普龙的体长大约在12米左右。古生物学家托马斯.霍兹在他的研究中估计马普龙的体型大约在12.6米。而另外一项研究则认为马普龙的体型略小于南方巨兽龙,体长约11.5米,重5吨。
发现马普龙化石的乌因库尔组整体环境偏干燥,但是会有季节性的溪流出现。与马普龙生存在同一地区的恐龙还包括属于泰坦巨龙类的阿根廷龙和乔冈龙,驰龙类的鹫龙,以及属于阿贝力龙类的蝎猎龙和肌肉龙。
马普龙的多件标本在一个骨床里被发现,里面至少包括了7件处于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标本。这种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同一地区被一同发现的情况也见于其它大型兽脚类恐龙,这其中包括马普龙的远亲异特龙,以及更晚出现的大型暴龙类惧龙和艾伯塔龙。古生物学家认为多个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同一地区被发现显示马普龙可能存在群体狩猎的行为。群体狩猎可以增加狩猎的成功率,尤其是在对付诸如阿根廷龙这样的大型猎物的时候。成年阿根廷龙体长约40米,犹如一座移动的肉山,即使是成年的马普龙单独狩猎这种巨型猎物也是十分危险的。
目前对于马普龙的系统位置的主流观点是属于异特龙超科的鲨齿龙类,与南方巨兽龙处于姐妹群的关系。
马普龙登场于2011年的纪录片《恐龙星球》。片中将马普龙描述为体型巨大的群居掠食者,并合作捕食阿根廷龙。影片中还提到一种观点,认为诸如马普龙这样的大型异特龙类并不需要完全杀死猎物,只需从猎物身上撕下足充饥的肉块就可以了。至于真实情况下马普龙是否会群体狩猎,这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