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4 18:56
马曜(1911—2006)大理洱源人。1927年考入大理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大理一中),1931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经济系。“九一八”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运和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回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学教师进修班学习中文系课程。1937年回云南,先后任教于安宁中学、昆华中学、昆明师范学院及云南大学,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因病回老家休养,其间曾雇用马帮、船户,承运乔后食盐至大理、下关转运保山,支援滇西抗战。1945年回昆明,先后参加反内战、反独裁、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创办《新云南周刊》宣传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1948年,参加中共云南工委直接领导的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筹组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筹建云南民族学院,长期从事云南民族工作和中缅勘界工作。1972年开始任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79年任云南民族学院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85年离休。
马曙(1911 ~ 2006年)白族,字幼初,云南省洱源县茈碧镇大果村人。他出生在一个白族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聪颖,9岁读完《四书》、《幼学琼林》, 10岁“属对行文,略具理法”;16岁时,考入大理省立第二师范读书,“偶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萌发革命思想”,还能写出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意境高远的旧体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0年间,马曜陆续写了不少独树一帜的古诗,1949年集成261首的《茈湖精舍诗初集》,以“云南大学文艺丛书”之一刊行。这本诗集深受学界的推崇,罗庸、王灿、钱基博(钱钟书之父,马曜大学时的老师)徐嘉瑞、刘文典等为之作序,熊庆来题签。大师们评价说,“屈指滇南诗人,必归马君”,其“工力之深,同辈中所未有也”。
1931年,20岁的马曜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经济系就读,并在这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夏天,马曜离开上海,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在江西、湖北、福建和回云南,以教师为职业,边教书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尤其是在解放前夕,他以教育界人士的身份竞选国民党云南省参议员,积极开展合法斗争,为促进云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写于1936年的《偶成》诗,充分反映出马曜在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情怀:“大地不平山突兀,苍天有泪雨清沱。欲将积愫浇江海,转觉波涛自此多。”
1950年12月,马曙参加筹建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任副秘书长;翌年担任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5人小组成员,并负责筹建云南民族学院任副教育长。从此,马曜开始了他民族学和民族工作、民族教育近半个世纪的生涯,成就了他“云南民族学三杰”(与方国瑜和江应梁齐名)的地位。马曜的民族工作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思想和学养基础上,因此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应最性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思维,具有超前的指导意义。“民族调查研究一定要走在民族工作前面。”这是马曜民族工作最突出的思想,也是他最终成为杰出民族学家的基础。解放初期,历史没有给我们留存下像样子的民族资料,连最起码的民族识别也几乎没有人做过,究竟云南有多少少数民族,谁也说不清楚。作为草创时期的云南省民委副秘书长,马曜认为,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民族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做好民族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少数民族的现状和历史以及相互关系。只有对少数民族的情况了然于心,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于是,从1952年开始,他多次率领民族调查队,亲自深入到德宏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扎实的科学的社会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决不能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的原则,由他提出并得到中共云南省委采纳的“直接过疲”的思想和政策,稳定了边疆,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把民族工作的丰畜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是马曜比一般普通民族工作者高瞻远嘱的地方。
马曜以学者的眼光,勒于思考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分析研究实践经验和调查材料,得出的理论。他曾经指出:“总结半个世纪以来云南民族工作特别是边疆民族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一切民族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共性。但在各民族地方的政治统治制度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改革的方式和速度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走法不完全一样,这是特殊性。”为此,他在《建国以来云南民族工作规律初探》长文中,归纳出了正确处理民族工作的8个关系,很精辟。他与缪鸾和一起在对傣族社会调查之后形成的《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一书,奠定了马曜在历史学和民族学的地位,在民族学界和史学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影响深远。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真正系统地应用‘三重证据法’(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民族学研究)”,并取得的成果,更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专家评价说:“《比较研究》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在于它通过长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在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民族相当完整、系统、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它不同于以往某些游记式的,乃至是猎奇式的民族资料的搜集;也不同于那种摭拾一些零散的、片断的孤立的民族学资料,用来作类比论证式的研究。”值得强调的是,马曜是因为革命需要而从事民族工作,进而走上民族学研究的,因此他的研究具有很显明的现实性、指导性和鲜活性,少有学究气和书裔气。
2006年,马曜在昆明去世,终年96岁。
主要著作有:《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主编)、《云南简史》(主编)、《僚族社会历史洞查·西双版纳之二》、《白族简史》(通纂)、《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与缪鸾和合著)、《茈湖精舍诗注》(马瞿著,蔡川右注,本书于1948年以国立云南大学文艺丛书《茈湖精舍诗初集》刊行)、《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主编)、《马曜学术论著自选集》、《马曜先生从事创作学术活动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等。马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历史学(先秦史)、民族学、民族史、民族理论政策、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教育等方面,先后获国家级奖三项,获省部级奖五项。1995年10月,中国西南五省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等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举行“马曜先生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