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7 20:43
马桂花,中药名。为紫金牛科植物多脉酸藤子EmbeliaoblongifoliaHemsl.的果实。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驱虫,止泻的功效。主治绦虫病,腹泻。
果实。
味甘、酸,性平。
归肝、脾经。
驱虫,止泻。
绦虫病,腹泻。
1.治肠炎:马桂花15g,刺苋菜60g,水煎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2.治菌痢:马桂花15g。白头翁30g。水煎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3.治绦虫病:马桂花、鹤虱各15g,槟榔20g。水煎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4.蛔虫病:马桂花、川楝子各15g,使君子20g,水煎空腹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内服:煎汤,9-15g。
夏、秋季采收,晒干。
多脉酸藤子,又名矩叶酸藤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长圆叶酸藤子《中药大辞典》,多脉信筒子《全国中草药汇编》,生胶藤《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断骨藤《新华本草纲要》。攀援灌木或藤本,长10m以上。小枝无毛或被微柔毛,具皮孔。叶互生;叶柄长5-8mm,两侧微具狭翅;叶片坚纸质,长圆状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9cm,宽2-2.5cm,稀长达16cm,先端急尖或渐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微心形,边缘通常上半部具粗疏锯齿,极少全缘;侧脉15-20对,常连成不明显的边缘脉,与中脉几成垂直。总状花序,腋生,被锈色微柔毛,花梗长2-3mm;小苞片钻形,长约1mm,外面被微柔毛,具缘毛;花5数,长2.5-3mm;萼片广卵形或菱形,长0.5-0.7mm,具缘毛,有腺点;花瓣淡绿色或白色,分离,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微凹,无缘毛,里面密被乳头状突起,具腺点;雄蕊在雌花中极短,在雄花中伸出花瓣,着生于花瓣的2/5处,花药卵形或长圆形;雌蕊在雄花中极退化,在雌花中与花瓣几等长,子房瓶形或卵形,花柱微弯,柱头头状或盾状。果球形,直径7-9mm,红色,多少具腺点,宿存萼反卷。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于海拔300-1900m的山坡疏林中或山谷密林下。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浆果球形,直径4-8mm。表面棕红色或灰紫色,平滑,有的略呈网状纹,一端有刺状突起(柱头),另端有柄,长1-4mm,或无柄,具宿萼5片。果皮质脆易碎。种子扁圆球形,质坚硬,种皮淡红色,皱缩,种仁黄白色,有不规则突起的小圆点。气微,味淡。
1.驱绦虫作用(对蛔、钩虫无效)。
2.泻下作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酸,平。”
《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蛔虫,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