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调处

更新时间:2023-11-27 18:01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处”国共争端。其使命是“努力说服中国政府,召开一个包括主要党派的代表所组成的全国会议,以获得中国的统一”,也就是以参加国民党控制的联合政府为诱饵,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同时,帮助国民党将其军队运到东北,并作好运往华北的准备。其目的是:“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

事件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总战略目标是企图独占中国为其附属国,把控制中国作为它支配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在具体政策与策略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抗日战争胜利到1947年初,以马歇尔调处为基本内容,这一时期实行的是援蒋内战与政治解决的双重政策,带有浓厚的扶蒋溶共色彩;第二阶段是1947年初马歇尔调停处失败后转为全力援蒋内战的政策。

为了实施这一新的对华政策,美国政府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蜚声全球的马歇尔代替了声名狼藉的赫尔利。马歇尔受命之日,正值重庆谈判刚刚结束、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上签字不久,但“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派重兵沿平绥、同蒲、平汉、津蒲等铁路线向华北、东北大举进攻,侵犯解放区。我军被迫反击,连续在上述各线组织了同蒲、平汉、邯郸、津蒲战役,共歼敌9万余人。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停止挑动内战,在美国飞机、军艇的支援下,又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从大后方运到华北及与东北相邻的地区,不断进攻解放区。到1945年11月份,内战已遍及全国11个省份,全面内战危险日益加剧。

事件经过

第一次调停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到达中国,开始了他举世瞩目的、以调处国共争端为内容的使华生涯,马歇尔调处以1946年3月11日他回国述职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调停处的第一阶段是比较顺利的,也是有成效的。马歇尔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促蒋停战。首先,马歇尔针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在各种场合向国民党集团申明美国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立场。其次,为了迫使国民党蒋介石作出让步,以实现停战和达成协议。马歇尔还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蒋介石集团施加压力。

第二,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帮助完成四大协定的签署,四大协定即:1946年1月10日的停战协定;l月31日的政治协商会议五项协议;2月25日的整军方案;3月27日的东北停战协议:为促使达成这些协议,马歇尔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可谓不遗余力。他曾作了三千英里的廷行,跑遍了整个华北,直到内蒙边境。不可否认,这些协议能够签署,马歇尔也有—付功劳。

第二次调停

1946丰3月11日,马歇尔回国述职,4日18日返华,随后开始了他调处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形诲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方面,美苏矛盾渐渐激化,“冷战”加刚:中围在美.冰争端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在中国国内,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危机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行了以援蒋内战为主、促蒋停战为辅的双重方针。但是,由于蒋介行集团对国共和谈毫无诚意,且一意孤行,决心坚持内战。10月11日,国民党占领张家口;当天下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蒋介石违背政协决议,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民大会,国共谈判最后破裂。马歇尔于10月下旬宣布退出调停处。此后一段时间内.马歇尔频繁与第三方面人士接触,企图寻求第三方面出面调停。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第三方面不可能携起手来结成一个巩固的、具有某种影响力的大组织,更无法组织起来采取联合行动,从而使马歇尔最后一线希望也终成泡影。1947年1月18日马歇尔结束了一年零十八天的调处,黯然回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