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5 18:44
1935年,马毛姐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今无为市)马家坝村一个渔民家庭,家里共有八个兄妹,家境不好。十二岁那年,为了赎回被抓壮丁的父亲,马毛姐不得不被送去做童养媳,婆家对其非打即骂,吃尽了苦头。1948年6月,家乡解放,马毛姐结束了悲惨的童养媳生活,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1949年初,马毛姐出江打鱼,发现沿江的村庄里都驻扎着解放军战士,墙壁上都写上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标语。无为地区民众挑米担柴,修路挖河,征用民船,忙着各项支前工作。14岁的马毛姐也参与其中,跟着哥哥去听动员会,又报名参加渡江突击队。当时,解放军战士不少来自北方地区,不熟悉水性,马毛姐便每天早早去部队营部,教战士们扯帆、撑篙等船上活计。
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正式打响。当天晚上,马毛姐和哥哥划着船与其他3条船组成渡江突击队,载着30名解放军战士从无为县白茆洲向长江南岸进发。但由于马毛姐年龄小,在出发时,被解放军战士拦了下来,不让上船。马毛姐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撑着篙,一下子就跳上了渔船。马毛姐的哥哥眼睛不好,就在船桅杆边扯帆;马毛姐则一手掌舵,一手划桨,驾船向南岸前进。船行途中,炮弹时不时落在江面上。木帆船快速向长江南岸破浪前进,子弹像雨点似的打过来,打烂了帆篷,打穿了船板,打伤了战士,也打中了马毛姐的右臂,鲜血直往外涌。马毛姐忍住痛,简单包扎一下,继续稳住船舵。将第一批渡江突击队的战士运送到长江南岸。当晚,马毛姐往返6趟,运送近百位解放军战士。渡江作战任务完成后,机智勇敢、年龄最小的渡江英雄马毛姐,被巢湖军分区支前司令部授予一等功臣和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马毛姐的英雄事迹也被传颂开来。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马毛姐收到了一封来自首都北京的特殊邀请函,是邀请马毛姐进京参加开国大典仪式的邀请函,里面还有毛主席的亲笔签名。非常遗憾的是,父母觉得当时的马毛姐太小,让马毛姐一个人去遥远的北京,实在不放心,就没有同意马毛姐去。马毛姐与开国大典失之交臂,成为其一生的憾事。1951年国庆节前夕,马毛姐收到了毛主席亲笔签名的邀请函,邀请进京参加国庆庆典。
1954年6月,年满18周岁的马毛姐,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马毛姐从巢县速成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合肥车站区麻纺厂当车间主任。先后担任合肥车站麻纺厂、针织厂、被服厂、帽厂、东风服装厂车间主任、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忙完工作,便把马毛姐叫来,在合肥稻香楼宾馆,马毛姐再次见到了毛泽东。1976年,担任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副经理、工会主席、党委委员。马毛姐工作时,遇到厂里干活搬东西,总是带头干;到乡村驻点时,天寒,见到村里孩子没衣服穿,便把自家棉衣棉裤送出去;离休前,担任合肥市原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副经理,拿的却是最低级别的工资。1990年,马毛姐离休。
马毛姐先后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视台、南京有线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录音、录像、拍摄渡江战役纪录片。深圳日报、安徽省日报经济版等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马毛姐同志回忆渡江战役英雄事迹文章。1998年10月,八一电影制片厂筹拍纪念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影片,邀请马毛姐参与拍摄。事后,摄制组要付给她500元劳务费,马毛姐谢绝了。义务宣讲30年余年来,安徽省的各大机关、学校、工厂,经常能看到马毛姐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马毛姐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宣讲300余场次。2005年5月,马毛姐正在做报告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被诊断为脑梗。通过积极配合治疗,身体很快恢复。尽管现在马毛姐已经年过八旬,但仍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021年6月29日,马毛姐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马毛姐坐着轮椅上台接受颁授。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颁授勋章。
随着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和谈代表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平过江解放江南已无法实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已轰然开启。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随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以雷霆万钧之力,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胜利登上长江南岸,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黄粱美梦。
生在长江边、日看大江去的马毛姐,与生俱来有着渔家人的胆识、拼劲和韧劲,掌舵划船、撒网捕鱼、泛舟大江,自然有着日积月累的磨砺和经验。因此,在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整装待发、直取南岸的关键时刻,这名渔家少女没有惧怕枪林弹雨的危险艰难,没有听从父母长兄的阻拦劝说,没有静待人民军队踏上南岸的胜利消息,而是“横下心,撑篙跳上了船”,坚决主动参加渡江突击队,响亮回复解放军战士“我不怕死”“我会掌舵”“我会划水”,以“一手掌舵,一手划桨”、鲜血直流咬牙坚持的英勇果敢行动,为渡江大军顺利靠岸立了头功。
打过长江、解放江南,这是革命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要求。四月的长江,水阔浪急,冷水袭人,又有国民党海陆空军队立体防线,可谓“天险”加“艰险”。故而,退守江南的国民党残余军队虽然战力不济、士气低迷,却仍旧叫嚣只有木帆船的人民解放军只能“飞过来”。敌人虽然嚣张狂妄,却也不是言辞无据。毕竟,面对滚滚长江和立体防线,人民解放军唯一能够倚仗的渡江工具只有被国民党军队讥笑为“经不起一发炮弹”的木帆船。战场环境极为恶劣,战斗条件又极为简陋。然而,渡江战役打响时,年仅14岁的马毛姐,毅然决然选择和哥哥一起参加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敢死队的“渡江突击队”,用木船载着第一批解放军战士强渡长江,打开渡江突破口。其使命也重,其危险也甚。由于哥哥眼神不好,14岁的马毛姐在渡江过程中要“一手掌舵,一手划桨”,身兼两“职”。经过40多分钟艰难划行,在自己肘部被击中鲜血直流的情况下,马毛姐依然咬牙坚持、奋力划船,第一个成功把解放军运到南岸登陆点,并带伤引领解放军爆破手扫除南岸敌人碉堡,为后续部队上岸清除障碍。在运送完第一批登陆部队后,马毛姐和哥哥在返回长江北岸时,又从江中救起几名落水人员,并连续往返3次、横渡长江6趟,运送了3船人民解放军战士到达南岸,为保障渡江部队过江作出了突出贡献。
居功不恃功,有功不表功,未必每个人能够做到,更未必每个人能够始终做到。功劳面前,荣誉面前,能否淡然视之、坦然应之,是个长期而现实的考验。在这方面,马毛姐为我们树立了先进榜样和典型模范。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始终保持着谦虚、低调、谨慎的朴实作风,表现出革命者一贯的可贵本色。渡江战役胜利后,马毛姐被华东野战军授予“渡江特等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但是,马毛姐并没有以功臣自居,而是朴素如前、勤劳如前、真实如前,开完庆功表彰会后就回田间劳作、江边打鱼,平凡依旧。在受到毛泽东亲自邀请参加1951年国庆庆典并参加毛泽东家宴后,按照当时她的条件和情况,可以选择留在北京读书,然后在北京工作。但是,马毛姐还是回到家乡上学读书工作,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慎终如始、不改本色,保持着实事求是、朴实无华、真实亲民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从工作岗位退休后,马毛姐经常义务到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进行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年轻一代牢记党和国家历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不断创造美好未来,彰显了一名革命功臣、优秀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
1935年,马毛姐出生在无为县(今无为市)马家坝村一个渔民家庭,家里共有8个兄妹。家中排行第三,还没有名字,乡亲们都叫马毛姐“三姐”。马毛姐有5个子女。
马毛姐每天都会在女儿的陪伴下,在社区里遛遛弯,跟居民们聊聊天。却每天都看电视新闻、关注国家大事。
1951年9月,马毛姐和无为县另一位“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受政务院(后称国务院)邀请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受到毛主席和其他领导的亲切接见。同年10月4日,马毛姐被毛主席接到家里,吃饭时,毛主席亲切地问马毛姐,家在哪里,叫什么名字,还要马毛姐讲述参加渡江战役的经过。在得知还没有正式的名字时,毛主席沉思了一会说:“你姓马,我姓毛,就叫马毛姐,你同意吗。”就这样,马毛姐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马毛姐跟着毛主席在中南海散步,毛主席对马毛姐讲:“新中国建立了,一定要读书,要好好学习,要不要来北京上学吗?”,但马毛姐想家,要回家。后来,毛主席给了马毛姐一个本子、一支笔,为马毛姐做了两套衣服。本子的扉页上写着: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家后,毛主席送给马毛姐的衣服,只穿过一次。由于1954年家乡发生洪水,马毛姐在逃水难时无意将衣服遗失了,因为这事,马毛姐还哭了好几天。
马毛姐渡江时穿的那件满是补丁的小棉袄,被安徽博物院收藏。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以马毛姐为原型设计的雕塑。
马毛姐是人民的功臣,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要学习马毛姐忠诚于党、爱党护党的品格,践行初心、一心为民的追求,无怨无悔、砥砺前行的忠贞,知重负重、锐意进取的坚韧,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在新征程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无为市刘渡镇党委书记刘俊 评)
从“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伟画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巨变,信念一步步变为现实,如今86岁的马毛姐,既是亲历者又是建设者、贡献者。岁月如梭,她初心如磐,信念永远。(《工人日报》评)
“马毛姐,一等渡江功臣,在渡江战役中,手臂中弹,依然咬牙坚持,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是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一生淡泊名利,默默为党工作。”(“七一勋章” 致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