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20:35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内,发现两辆铜车和驾车的马。在车舆(车厢)上发现了三件铜策。铜策仿竹策,铸成竹节状。尾端(持握部分)粗,前端(刺马部分)细。前端或装尖锥,或无尖锥。尖锥称为錣,也称策尖。策端有錣的两件,通长75厘米,径0.5至0.7厘米。錣长0.9厘米,尖锥径0.25厘米。另一件,策端无錣,长81厘米,径0.5至0.7厘米。
汉刘向《新序·善谋上》:“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策下赵数十城。” 宋秦观《送李端叔从辟中山》诗:“念君远行役,中夜忧反侧。揽衣起成章,赠以当马策。”清蒲松龄《崂山观海市作歌》:“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
我们常说的“鞭策”一词,是古代催马使用的工具。鞭,比较熟悉。其形状和使用方法,古今基本相同,仅是长短、粗细和质量有所差异。策,如今早已弃用,名称也很生疏,更不知道其形状和使用方法了。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内,发现两辆铜车和驾车的马。在车舆(车厢)上发现了三件铜策。铜策仿竹策,铸成竹节状。尾端(持握部分)粗,前端(刺马部分)细。前端或装尖锥,或无尖锥。尖锥称为錣,也称策尖。策端有錣的两件,通长75厘米,径0.5至0.7厘米。錣长0.9厘米,尖锥径0.25厘米。另一件,策端无錣,长81厘米,径0.5至0.7厘米。顶端齐平,或失錣。两件铜策通体彩绘流云纹,与铜车相配,属于明器。据称,陪葬物铜车马,是仿实物缩小了三分之二,那策也应是实物的1/3。《韩诗外传》介绍马策的使用方法:“欲马之进则策其后,欲马之退则策其前。”策其后,即刺马的臀部;策其前,即刺马的胸部。《夜读拾得录(一一三)·急中生智》一文中,记李穆在敌兵面前,“以(策)击周文背”,即是用马策敲捅,“敌人见其轻侮,不疑是贵人”,而放过了周文。用策击背,如同催马,把周文当做牲口,急中生智,假戏真做,确也瞒住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