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5 15:14
马耀南,1902年出生在山东省长山县北旺庄(今淄博 市经济开发区北郊镇北旺村)。1933年,马耀南任长山中学校长,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1937年12月,马耀南参加黑铁山武装抗日起义,成立清河平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1938年6月起义部队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 支队(后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 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7月22日,马耀南在桓台牛王庄战斗中遭敌伏击, 壮烈殉国,时年37 岁。
马耀南,1902年出生于山东省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区)北旺庄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他7岁上私塾读书,后进入新式学堂周村高等小学学习。192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入设在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24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读机械工程专业。在大学里,他很快成为学生会负责人,并成为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因此有机会结识了天津市政府负责社团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友渔。交往中,张友渔着意从思想上给马耀南一些进步指引。这时,马耀南信仰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就满怀革命激情参加了国民党,并很快成为天津市党部的领导成员。由于蒋介石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使北伐受挫,大革命夭折,马耀南参加国民党的初衷受到打击。他当机立断,宣布退出国民党,并积极参加倒蒋活动,遭到通令缉捕。马耀南为逃避通缉,先是到河北省永清县中学教书,后来被聘到南通大学任教。1933年,他受家乡长山县各界联名邀请,回到故乡出任长山中学校长。他立志为国家培育有用人才,走教育救国之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北平和天津相继失守,日军从南北两方进攻。马耀南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国。正在此时,国民党方面也摆出了抗日的姿态,想利用马耀南在当地的影响,扩大国民党的势力范围,于是宣布恢复马耀南的国民党党籍,声称同马耀南共同抗日。马耀南对此断然拒绝。当时,中共山东省委派往胶东开展工作的林一山也来到了长山中学。林一山是马耀南的老朋友。因为马耀南威望高,在当地很有号召力,因此中共山东省委制定抗日武装计划时,林一山建议将起义地点之一设在长山中学,这次他来就是做马耀南的工作的。林一山同马耀南探讨了武装抗日的具体途径,马耀南完全同意林一山的意见,先建立起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组织。“民先”一建立,马耀南就立即参加了该组织。随后,中共山东省委先后派遣地下党员姚仲明、红军干部廖容标和地下党员赵明新3人到长山中学担任教员,并建立起以姚仲明为组长的党小组。从此,他们经常与马耀南讨论抗日救国问题,加紧武装起义准备。
首先由马耀南出面,成立了教学研究会,这实际上是个抗日组织。后来不少教学研究会的成员参加了“民先”,成为武装起义的骨干。接着,他们又以“民众夜校”的名义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由马耀南兼任夜校校长,廖容标讲军事课,姚仲明、赵明新讲政治课。训练班有一百多名学员,他们来自邹平、长山、桓台等县,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学员们结业后,又把自己学到的军事知识传授给本乡的抗日积极分子,抗日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其间,马耀南竭尽全力投入到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中,他联合各界成立了全县抗敌后援会。他经常去做长山县保安大队的工作,争取这支地方武装参加起义。他还联络了一些爱国的区、乡长组织抗日武装。长山中学准备武装起义的事,被国民党县政府觉察,县教育局逼迫长山中学南迁,被马耀南拒绝。接着县长周义章亲自出马,召开长山中学校董事会,当众宣布长山中学停办,教育经费转作抗战经费。马耀南当即反对挪用教育经费、停办学校。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师生的支援下,国民党勒令停办学校的阴谋破产。
1937年12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了长山县城,城里一片混乱,国民党军政人员仓皇南逃。12月26日,100多名长山中学师生、训练班学员、部分“民先”队员、青年农民等汇集黑铁山北坡的太平庄,举行武装起义,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廖容标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几天后,马耀南来到黑铁山,遂决定成立临时行动委员会,由马耀南任主任,姚仲明任副主任,廖容标、赵明新为委员,一切行动由该委员会商定。为了争夺对第五军的领导权,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曾派人给马耀南送来委任状,委任他为“鲁北行署抗日纵队司令”,遭到马耀南的拒绝。
1938年元旦过后,日军占领了长山城。为鼓舞军民斗志,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在马耀南、姚仲明的策划下,由廖容标率领的30名队员化装成农民,夜袭长山城,且一举成功。守城的33名伪军被一网打尽,收缴步枪17支和一些弹药。此后不久,第五军又在小清河上的陶唐口伏击了日军的一艘军船。这两次胜利,大大鼓舞了第五军的士气和群众的抗日热情。为了扩大战果,联合更多的人抗日,1938年3月,马耀南召开了有邹平、长山、桓台、淄川、章丘五县代表参加的联合抗日会议。会议决定,各县新建武装都以第五军为中心,统一编制,统一指挥,团结一致,联合抗击日军。这次会议后,除与会的五县外,北至青城、高苑,西至历城,东及临淄、广饶等县的各类武装,也都陆续向第五军靠拢。至1938年4月,第五军的队伍扩大到5000余人。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的胜利以及第五军的建立和发展,鼓舞着马耀南的抗日热情,在艰苦的抗日条件下,他和战士们白天走山沟,夜里宿古庙,保护群众,打击敌人,越战越强。
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1938年10月,马耀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盼望已久的愿望。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第三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支队长。马耀南从一个中学校长成为支队负责人,一切军事、政治知识都得从头学起。在作战指挥上,他以小学生的态度,向有经验的老红军学习。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他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多次,围攻周村镇,破袭胶济路,坚守邹平城,激战李家套、多贤村,逐步积累了作战经验,提高了军事指挥才能。
在1939年6月的刘家井一战中,马耀南与副支队长杨国夫共同指挥部队,抗击数千名日伪军的四面围攻,激战竟日,黄昏时分散突出重围。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800余人,第三支队也伤亡200余人。这是马耀南担任支队长以来参与指挥的最大、最激烈的战斗。1939年7月22日,当第三支队乘胜转移到桓台县牛王庄时,不料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激战半日,马耀南率一部突围转移,在大寨村遭到日军伏击,马耀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纪念马耀南烈士,第三支队将支队宣传队命名为“耀南剧团”。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指出:“马耀南同志,亲率健儿,与敌肉搏,英勇殉国。威震鲁北之马司令,以一个书生出身,终为中华民族而流尽其最后一滴血。”在马耀南的教育影响下,他的两个弟弟马晓云和马天民也参加了八路军,并在抗战中先后为国捐躯。
马耀南烈士故居,位于周村区北旺庄最南的一条大街上,坐南朝北,南临胶济铁路。大门向北,高脊飞檐,上悬“五世同堂”匾额。入大门,西边前后三院,东边一院。西边北院有一院门,上刻“清慎勤”3个隶体字。有大北屋3间,东西各有配房,南边是3间过厅。“七·七”事变前为马耀南祖母及伯父一家住处,二弟马晓云住中院东屋,耀南同志住南院的东屋,三弟马天民同志住南院的南屋,因其父马懋伟去世早,家政由伯父主持。
“七·七”事变后,马晓云和马天民在耀南同志的影响下一起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并成为抗日队伍的中坚力量,当时,有“一马三司令”之称。
东边院子,有北屋、西屋、南屋各3间,东敞棚两间。北屋本是耀南同志的父亲马懋伟的书房,童年时代的马耀南曾在此跟父亲泛过书。马耀南同志任长山中学校长时,社交渐广,来访者日多,便在这东院里另建了3间西屋,安装了玻璃门窗,在当时已算是新式建筑,既当书斋,又当客厅,马耀南同志曾在这里会见过国民党的达官要人和地方上的绅士名流,也曾在这里接待过中共地下党员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等战友。
马耀南日记,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马耀南20岁时所写,自编号为第三号,日记时限为1922年9月至1923年6月,日记封面赫然写有警句“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该日记本原为烈士后代珍藏,1979年淄博市博物馆于周村区征集入馆,属国家一级文物。
25集电视连续剧《一马三司令》
马耀南在日本入侵中国的民族危亡时刻,毅然投笔从戎,与二弟马晓云,三弟马天民组织成立抗日武装。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们的队伍逐步成长,马氏三兄弟也成长为称职的将领,被当地百姓称为“一马三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