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

更新时间:2024-10-07 10:43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以超凡的铸造技艺著称于世,早在汉代凉州先民就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定格了天马凌空、腾越飞鸟的神骏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面貌。

文物历史

铜奔马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1969年9月22日,原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十三生产队社员十多人,在雷台观台基下挖备战地道时,发现了一座有前、中、后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的大型砖室墓。墓葬虽多次被盗,但墓内遗存甚多,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器共230多件。其中最突出的是99件铸造精致的铜车马仪仗俑,它包括各种铜俑45人,车14辆,牛1头,马39匹。这些铜马矫健雄骏,神态活泼,栩栩如生,反映了汉代青铜雕铸艺术的高超水平。

1969年12月下旬,这批文物被分批移交甘肃省博物馆。当博物馆的专家亲眼见到这批文物的时候,他们的目光瞬间被其中一件文物牢牢吸引。那是一匹铜奔马,马身呈现古铜绿色,马高34.5厘米、长4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千克,矫健的身姿呈现飞腾的状态,三足腾空,昂首张嘴,尾部扬起,最奇异的是,马的右后足下踏着一只飞鸟,鸟似乎正在回首,吃惊地望着飞起来的骏马。其铸造工艺为分范合铸,即分别铸造马身、马腿以及蹄下飞鸟等部分,再合铸完成整体造型,马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

1971年9月19日,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于立群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带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西北地区时,专门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仔细查看了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批青铜俑,当他看到铜奔马后,发出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

郭沫若在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立刻约见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并提出将马踏飞燕和铜车马仪仗俑这批文物,充实到正在故宫举办的全国十省区出土文物展中。铜奔马在京展览后,立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专家纷纷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评赏文章,说铜奔马是“无价之宝”。

1972年至1973年,铜奔马更是走出国门,先后到英、法、美等12个国家展出,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铜奔马所到之处,各国博物馆门前都排起了长龙,人们只为一睹铜奔马的风采。

自此,铜奔马真正走出国门,成为了全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物特征

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骏马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三足腾空,一只蹄子在奔跑中掠到了一只飞鸟的背上,飞鸟惊讶地扭转头,注目惊视,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一个梦幻般的瞬间被凝聚成永恒。

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那一足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

制作技术

铜奔马在创作上运用了高度写实的手法。

铸造工艺为分范合铸,即分别铸造马身、马腿以及蹄下飞鸟等部分,再合铸完成整体造型。

马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

文物鉴赏

关于此马的名称,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之命名,最后将其定名为铜奔马,除此以外还有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说法。对于一件艺术品的命名有这么多的说法,这在艺术史中绝无仅有,可见其在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这些不同说法的分歧点在于马足所踏之鸟的种类。铜奔马定名平实,不会有任何失误,也避开了对于鸟形底座本身属性的认定。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在马足下加鸟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种创新。

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因为壁画、画像石是在二维或近于二维上实现,没必要节外生枝。而在雕塑中则是出于现实需要,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具体而言,鸟形底座平,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增大了稳定性,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这些,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稳,构思之精巧无出其右。

铜奔马用鸟形底座,在艺术上是一种创造。制作者在固定奔马的同时,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这一大胆而又巧妙的做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借助部件来实现实用与审美目的的做法在汉代是常见的,比如著名的长信官灯就是将雕塑与灯结合,以宫女的袖管作为排烟道的方法也是如此。塑造一匹马的逼真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止的物件表现出动感,特别是要表现匹日行千里的良马风驰电掣的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制作者却匠心独运,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让马的右后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这样就衬托出马的迅疾,使一匹静止的铜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东汉铜奔马身躯粗壮圆浑,但其动作轻盈,用一足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鸟身上,这显然是经过了周密的计算。是“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再现。

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但它不同于近现代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整体上看,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文化寓意

铜奔马是在汉代社会尚马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汉朝政府给马立“口籍”,汉武帝作《天马歌》,汉代社会视马为财富的象征,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

铜奔马是一件东汉艺术匠师用高度的智慧、丰富的艺术语言、深刻的生活体验简练而有力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艺术传统中“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气”的杰作,使人们不禁联想到汉书天马歌》中“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和日行千里的神话传说的现实意义。

“天马行空”,是体现古今中国人自由、进取、无往不胜精神的重要人文符号,寄托了中国人“人天神会、物我合一”的审美理想。“天马”以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形态与神韵,体现了中国旅游业的腾飞、中国人蓬勃向上与豪迈进取的精神。出土于武威雷台东汉墓中的“铜奔马”,以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