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1 17:35
马长炎(1913-1997),江西省乐平县人。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儿童团团长,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区青年科长。参加红军后,任副排长,闽北军区警卫队队长、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代纵队长,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三支队支队长、政治委员。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副营长,经历过皖南事变。1941年8月起,历任新四军第七师五十七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和含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兼皖江军区和含支队副支队长,新四军第七师二十一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南下大队大队长、先遣总队独立支队支队长,巢湖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涟水保卫战和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任治淮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1956年10月起,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副省长。1976年起,任安徽省革委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7年1月22日在合肥逝世。
马长炎,生于乐平众埠共树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马长炎少年时期就投身革命,1926年参加地方党组织的秘密活动,1928年参加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先后担任儿童团团长、少年先锋队队长、乡苏维埃主席、县、区青年科长等职。1930年,马长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他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马长炎奉粟裕之命,率部前往福建,并在闽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历任闽北省委书记黄道的特务队长、省委机关教导队队长、党总支书记、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委。
抗日战争初期,马长炎任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二营副营长(营政委),在谭震林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汤口坝的血战、峨山头的搏斗和五次繁昌保卫战。在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在顽强的抗击中身负重伤,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周旋月余,后会同70余名同志突围到江北无为地区,任新四军第七师五十七团政委,含(山)和(县)独立团团长兼政委。从1943年起,任含和支队副支队长,含(山)和(县)江(浦)全(椒)地区游击司令,新四军第二十一旅旅长,在敌伪夹攻中,同敌人浴血奋战,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期间,马长炎历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师副师长、先遣纵队独立支队支队长。历经涟水、枣庄、莱芜、孟良崮等大小战斗数百次,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放初期,马长炎任中共巢湖地委代理书记、军分区司令员,九十师师长,水利工程第一师师长,治淮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工程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56年起,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长炎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日以继夜、废寝忘餐地工作。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实施治淮规划,大力发展农业、林业生产。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苦干实干,经常亲临第一线,与群众一起挥锹担土,兴修水利,绿化荒山,为安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马长炎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他坚持真理,坚持工作,坚持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长炎同志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昂扬的革命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新的工作。
1983年5月,马长炎主动辞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离休后,他积极组织开展军史研究工作,担任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为军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1997年1月22日,马长炎病逝在安徽合肥,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