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顺

更新时间:2024-11-01 09:01

马革顺(1914年~2015年12月19日),陕西乾县人,中国合唱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授、中国合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荣誉院士。

人物生平

牧师之家

1914年,马革顺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基督教的家庭。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道路都与我的家庭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革顺的父亲名叫马兆瑞,是一个牧师,他虽然未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学过神学,没有学过商学,却无师自通,自学了英语。同时,马兆瑞还筹资创办了孤儿院,在管理、经营方面表现出他的才能。马革顺从小看到父亲的奋斗和成就,心中就暗暗地佩服他。

马革顺1933年马革顺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的时候,他选择报考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并顺利地通过考试。由此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为他走上音乐艺术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转赴西安

1937年,马革顺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刚刚二十出头的他准备离开南京转赴西安。在当时,南京中央电台也在准备撤退重庆前,组织文艺工作者作抗日宣传,但南京沦陷在即,人心惶惶,电台找人十分困难。马革顺提笔为《不久就要天明》和《淞沪战歌》两首歌词谱写了曲子,并带着两个弟弟到电台唱完才离开。到了西安,马革顺又一头扎入民间合唱工作。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国土沦丧,他和许多人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他指挥学生演唱抗日救亡歌,同时自己还创作了一些反映抗战的歌曲,用音乐为民族的抗战服务。当时正值著名的荷兰摄影家伊文思在拍摄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纪录片《四万万同胞》,前来西安采访,就把马革顺在街头指挥群众歌咏的场面摄入了镜头。

然而在抗日时期,马革顺也曾一度陷入被怀疑的尴尬。“有一次,国民党方面主办了一个战地人员服务训练班,让我带领大家唱抗日歌曲,我就唱起了‘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正唱着,教官大声训斥:“谁打老百姓了?谁打自己人了?其实我就是爱国的人,因为一颗爱国的心,来做抗日宣传。”

老伴离世

在马革顺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妻子盛璐德。婚后他与璐德感情很好,小家庭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持与抚慰。我俩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而且相爱了一辈子。”事实上,马革顺的妻子盛璐德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许多人小时候读过的《小蝌蚪找妈妈》就出自她和另外一名同事的笔下。

在经历了“反右”、“文革”各种政治运动后,1981年,马革顺和妻子搬到了位于上海吴兴路的公寓内,过上了安宁的日子。1984年,马革顺一家被评为上海市“五好”家庭,这荣誉的主角无疑是老伴盛璐德。令人遗憾的是,1985年,盛璐德被确诊为“帕金森病”,马革顺原以为这种病的病程会很长,谁料妻子发病后8个月就去世了。

逆境求索

1947年,马革顺赴美研修合唱指挥。两年后,就在1949年解放前夕,马革顺回到上海。和许多老一辈回国的知识分子一样,他被怀疑成“美帝特务”,从此马革顺再也没能逃过之后历次的政治运动。

回国后,马革顺的首要事情就是找一份工作,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很需要具备合唱专业的教学人才,杨嘉仁教授就介绍他去“上音”。据说当时聘书已经写好了,院长和学校也都已盖了章。本以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谁料此时却有人送材料到“上音”去,说:“马某人有问题,不能用。”这之后,马革顺左等右等,还是没能等到聘书。

后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立音乐系,又有人推荐他去任教。因为当时的华师大急需一个合唱指挥的人,就聘我为兼任教授,随时可以解聘的,而不敢聘他为专任教授了。

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取消,马革顺被调到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他终于找到了合乎心意的专业岗位。只是好景不长,1957年,马革顺被打成右派,在全院大会上批判他。在那个时代,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的人,就被认定是人民的敌人,他立即被取消了教授资格,停止上课,工资由218元降为164元,这仅仅只是苦难的开始。

1966年文革开始了。众所周知,上海音乐学院是文革期间的“重灾区”,在那里有十多名教授——杨嘉仁李翠贞陈又新等因不堪受辱,被迫一个个走上了绝路。这成了马革顺最不堪回首的岁月。

“在苦难中我们会记得‘欢乐颂’。”马革顺一直以贝多芬的生命理念激励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艰难时期,马革顺通过大量的研究,找到了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合唱方法,并写出了日后被奉为经典的专著《合唱学》。《合唱学》已再版5次,每次再版之前,马革顺都仔细地修订,以使之更趋完善。由于马革顺对中国合唱指挥的贡献,他留学的母校——美国威斯敏思特合唱学院于1989年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

坚持讲学

1976年,中国历史终于翻过了那沉重的一页,这一年马革顺62岁,他的艺术人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我由所谓的右派,变成了错划右派。我的工资恢复了,教授级恢复了,女儿女婿从外地调回来了,文代会也请我去开会去。我终于相信这次真的是解放了。”

1997年,马革顺到天津讲学时,一位曾经在文革中整他整得特别厉害的学生来拜访他。这位学生当晚骑了三小时的自行车,来忏悔他当年的行为。

1986年,74岁的马革顺办理了退休手续,他仍担任着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生的教学和研究生导师工作,二十年间一直退而不休。

学术思想

马革顺教授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思想具有中国民族的特征,是在立足于汉民族的思维、情感、语言、声调基础之上,吸取国际合唱艺术的学术精粹创造性地发展形成的。马革顺教授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音乐表现重风格、重情感、重深度。合唱音响谐和典雅、色调丰富。对于我国的歌曲,他不仅仅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更在运用声调、语调以加强合唱感染力方面有其极宝贵的成功经验。

人物影响

活跃在国内音乐舞台的合唱指挥家们,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得到过马先生的教诲和指点。他的影响甚至遍及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澳大利亚。多年来马先生荣获宝钢高雅艺术特别荣誉奖、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中国文联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以及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荣誉院士和美国瓦特堡学院音乐艺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对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马革顺的名字或许是比较陌生的,但从事合唱指挥的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中国第一本《合唱学》即是由马革顺所著。

马革顺:希望艺术生命似奥运圣火,一直旺盛到最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