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0 09:32
马麟童,江苏泰县人。生于一个码头工人家庭,也是武林之家。幼年随父亲马胜友练习拳棒武术。
淮剧文、武老生。(1912~1952)原名荣发,江苏省泰县口岸人。
做过缫丝厂童工,11岁进广州童子团(马戏团)学杂技,并随团赴广东等地演出。16岁拜老艺人武旭东为师学戏。因他爱好拳术与杂技,演文武老生。后在上海改学家乡戏——淮剧。善于将武林拳术巧妙地融入戏曲武打之中,颇有新颖感。20世纪30年代即成名于淮剧界,后组建马家班,添置了戏服衣条,广收门徒。他唱腔浑厚刚劲,韵味纯厚。马麟童先生还苦心钻研京剧,汲取精髓,将京剧艺术融入自身表演,并结合淮剧音乐特点创造了--马派自由调。表演注重刻画人物,尤以塑造威武、刚直、勇猛的英雄人物著称。1951年10月20日,上海市文化局任命马麟童为民营公助淮光淮剧团团长。
马先生的代表剧目有《岳飞》、《杨家将》、《白虎堂》等。妻马艳琴(浑号“小迷汤”),1951年参加淮光淮剧团,同年与马麟童合演《枪毙柏文龙》,女马秀英都是淮剧名家。
自创马派自由调
马麟童嗓音宽亮,身材魁梧,扮相威武,擅长将武林拳术糅合于戏曲武打中,表演有粗犷豪放之气,以塑造刚毅、英勇的人物形象著称。25岁名扬沪上后,广收门徒,添置戏服衣绦,组建马家班。他唱腔浑厚,故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及淮剧音乐的特点,自创了风格独特的淮剧“马派自由调”,后成为淮剧主要流派唱腔广为流传。
1945年,马麟童与何叫天、筱文艳等组成联谊公司。1946年创建麟童剧团。1950年以《三上轿》中陈甫升一角获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一等奖,1951年以《岳飞》中岳飞一角获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荣誉奖。1951年,麟童和联谊两剧团部分演员合组民营公助淮光淮剧团,马麟童被上海市文化局任命为团长。其代表剧目有 《斩黄袍》、《双槐树》、《岳飞》、《杨家将》、《白虎堂》、《九件衣》、《孟丽君》等。
马麟童初学淮剧老生,后因嗓音沙哑,改攻武生。武生角色常有大量的武打,给嗓音沙哑的马麟童演唱大段唱腔增添了难度。他经过长期的琢磨实践,设计了一种符合自己当时情况的唱法,后来这种唱腔被定名为马派自由调。作为文武老生,开蒙戏是《南天六门》与《扫雪打碗》等剧。他除了经常参加连台本戏的演出之外,擅演的剧目还有“四斩与三杀”,“四斩”为《斩黄袍》、《斩雪棚》、《斩李广》与《辕门斩子》;“三杀”即《韩琪杀庙》、《马义杀家》与《吴汉杀妻》。
不畏强暴编戏抗日
据《上海文化史志通讯》介绍,马麟童平时为人耿直豪爽,不畏强暴,敢于向恶势力作斗争。为反抗前台老板与地痞流氓的剥削和欺侮,曾在邑庙(老城隍庙)与同辈艺人结拜弟兄,展开罢演的抗暴活动,当时虽未取胜,但对一些恶势力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打击,为废除老板包银剥削,建立前台后台按成分摊的拆账制打下了基础。
他嗓子低音宽亮,表演有爽朗豪放之气,在舞蹈身段方面,又将武林拳术糅于戏曲武打之中,给人以新颖之感。1937年,25岁的马麟童淮剧表演扬名沪上,这一年,他乘势组建了淮剧早期至兴盛时期的沪上戏班——马家班,并自任班主,名号扶风堂。马麟童的马家班阵容强大,马艳琴、马九童、陈为翰、刘鸿奎、颜玉卿、李玉花等长期演出于沪西大舞台,深受观众欢迎。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京剧红极一时。周信芳比马麟童大17岁,虽然两人都是以唱做见长的老生戏为主,但马麟童却被京剧麒派艺术深深吸引了,他深感要在高手如林的上海戏曲界站稳脚跟,就必须研究海派京剧,尤其是学习麒派艺术以增添新鲜血液。北京《团结报》曾刊文介绍道:“马麟童每逢自己停演,他就花钱买票观看麒麟童演出京剧,他从麒派剧目《徽钦二帝》、《明末遗恨》、《四进士》中深受启发,国仇家恨的激情一齐涌上心头,他曾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我辈炎黄子孙怎能忍辱偷生。我们艺人虽不上前线拿枪杀敌,但也要像周信芳先生那样用艺术唤醒民众,奋起反抗,狠狠打击日寇、汉奸。”
马麟童在沪西大舞台等戏院上演自编自演的新戏宣传抗日,受到广大工人观众的高度赞扬,但也因此触怒了日寇汉奸。1941年夏,汪伪大特务吴四宝指使手下诬陷马麟童私藏枪支,是新四军派遣的秘密抗日分子,将他抓进特工总部76号魔窟,动用各种酷刑,毒打逼供半个多月。后因吴四宝眼看查无实据,从前台老板身上敲诈了一笔钱了事,马麟童得以死里逃生。
乐善好施提携后进
他做事认真,对人对己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化妆到表演,方方面面都很考究。扮小生角色,他连颈项都搽满白彩,觉得“扮戏不像,不如不唱”,“上台唱戏,要对得起观众”。曾有某演员,在头本《十把穿金扇》中扮演柳浪一角,以为是次要人物,就马马虎虎脸上不上底彩,仅在眉正中画一条“红蜡烛”,涂些黑眉与眼窝,穿好戏服正在候场时,马麟童看见了就很生气,连忙除掉了这个演员的头盔与网巾,喝令他弟弟马九童赶快扮此角顶上。事后马麟童对这位演员说,你过去帮我练功教我戏,我永远记住你的恩情,但现在你草率了事地对待演出,唯我不能允许。
他对待演戏是一个极为严苛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1945年他与何叫天、筱文艳等组成联谊公司(同心公司),并主持骆红彦筹办的江淮戏联谊会,以维护同仁利益。他与公交、纺织等行业的工人广交朋友,也经常得到电车公司用车厢为其搬运衣箱道具等帮助,这在当时淮剧界传为佳话。他的邻居小娣,曾听她奶奶说:“你还小时,我们家境贫寒,你的爷爷和舅爹爹病故后,买不起棺材,就是马先生出资帮助了我们,料理了丧事。”
小娣在《淮剧泰斗马麟童》一文中回忆道:“我们居住的这条弄堂里,凡是穷苦人有了困难都去找马麟童先生请求帮助,我也经常看到从苏北乡下来的穷人及同行,找到马家门上来,马先生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资助他们还乡的盘缠路费。”
1946年,马麟童创建民间职业剧团——麟童剧团,先后加入剧团的主要演员有杨占魁、蒯云霞、徐桂芳、周筱芳、华美琴、王九林、李神童、臧道纯、筱惠春、马秀英等,在马麟童领衔下,于沪西大舞台演出长达5年之久,《黄天霸》、《岳飞》、《斩经堂》、《飞龙传》、《七世姻缘》、《杨家将》、《封神榜》等剧目长演不衰。
他热情扶持杜麟童、周筱芳、武筱凤、杨桂芳、李神童等青年演员,并甘当配角。李神童曾回忆说:“1946年我18岁时,与马先生在民乐大戏院同台演出传统剧《九件衣》,他演扬子县令,我演钱生一角。他见我年轻,对淮剧‘唱念做打’又有一定技巧,认为艺术上有发展前途,邀我参加由他新组建和领衔演出的麟童剧团,担任挑大梁的文武小生。当时我的心情很激动,觉得自己虽然演戏较早,16岁开始就在戏班里演主要角色,但那都是些规模较小的戏班子,仅演于旧时浦东的杨家渡、东昌路、十八间与三井等小戏院,真可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如今让我加入在观众中享有崇高声望的麟童剧团而又担负主角,真是我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事啊,所以当时人们就谈论,马麟童捧青年真是一只鼎。”
力主戏改衍生诸腔
新中国成立前后,马麟童多次率团以《大保国》、《吴汉三杀》、《双龙会》、《八郎探母》、《辕门斩子》、《金殿认子》等剧目参加了为苏北救灾的淮剧义演。上海淮剧界在天蟾舞台举行的两次赈灾义演,马麟童与何叫天都作为“舞台管理”投身其中,周信芳、梅兰芳、陈白尘、熊佛西等知名人士也作为“演出顾问”出席了演出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马麟童积极投入“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工作,连续3次参加上海地方戏曲研究班。1949年11月,经向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门登记注册,麟童剧团定名为麟童淮剧团,全团67人,经常在沪西大舞台、朝阳大戏院演出。
1951年5月,麟童淮剧团与联谊淮剧团的部分演员,强强结合,组成民营公助性质的职业剧团——淮光淮剧团,另一部分演员组成春光淮剧团,麟童淮剧团宣告解散。
行当齐全的演出阵容,强大坚实的演职队伍,淮光淮剧团在马麟童的带领下,很快成为沪上淮剧观众的首选剧团之一,淮剧传统剧《牙痕记》、《西施》、《江汉渔歌》、《千里送京娘》,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深得观众赞许。1952年8月,淮光淮剧团升格为上海淮剧团,亦即今日之上海淮剧团。
也许是受了戏文里的岳飞、武松等英雄气质的影响,马麟童养成了刚烈的性格。1952年,因“受不了别人对他的诬言恶语,经受不住运动冲击”,弃世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