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疽

更新时间:2024-10-19 19:51

马鼻疽(Infection with Burkholderia mallei ,Glanders),二类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马、骡、驴等单蹄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人也可以感染。以在鼻腔、喉头、气管粘膜或皮肤上形成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淋巴结或其它实质器官发生鼻疽性结节为特征。病原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鼻疽杆菌(Pseudomonas mallei)。

分布危害

马鼻疽分布极为广泛,全世界都有发生,法国、挪威、丹麦、英国、德国、南斯拉夫、希腊、瑞典、土耳其、美国、加拿大、伊朗、日本等国都有许多发病报道,严重威胁农牧业生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加及大多数欧洲国家,已将鼻疽消灭或基本消灭了;1938年,只有罗马尼亚、波兰及前苏联有较重的疫情。1981年,莫桑比克、墨西哥、土耳其、叙利亚、阿富汗、印度和缅甸尚有本病发生。

我国各主要牧业区和一些农业区均有传染病发生,危害严重。经过多年的研究,隔离饲养、扑杀开放性和双阳性病畜,1981年该病检出率仅为0.22%,1984年许多县市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

疾病病原

鼻疽假单胞菌长2-5μm、宽0.3-0.8μm、两端钝圆、不能运动、不产生芽胞和荚膜,幼龄培养物大半是形态一致呈交叉状排列的杆菌,老龄菌有棒状、分枝状和长丝状等多形态,组织抹片菌体着色不均匀时,浓淡相间,呈颗粒状,很似双球菌或链球菌形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常用苯胺染料可以着色,以稀释在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兰染色时,能染出颗粒状特征。电镜观察,在胞浆内见网状嗜铖包含物而与其它革兰氏阴性菌有所区别。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37-38℃,最适pH6.4-7.0。在4%甘油琼脂中生长良好,经24小时培养后,形成灰白带黄色有光泽的正圆形小菌落,48小时后菌落增大至2-3mm。开始为半透明,室温放置后逐渐黄褐色泽加深,菌落粘稠。在含2%血液或0.1%裂解红细胞培养基内发育更好,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硫堇葡萄糖琼脂上生长时,菌落呈淡黄绿色到灰黄色;在孔雀绿酸性复红琼脂平皿生长时,菌落呈绿色。

在甘油肉汤培养时,肉汤呈轻度混浊,在管底可形成粘稠的灰白色沉淀,摇动试管时沉淀呈螺旋状上升,不易破碎。老龄培养物可形成菌环和菌膜。

马铃薯培养基上48小时培养后,可出现黄棕色粘稠的蜂蜜样菌苔,随培养日数的延长,黄色逐渐变深。在石蕊牛乳培养基内培养10-20天后,可从管底部凝固,凝乳不胨化,石蕊变红。在通气条件下深层培养,生长旺盛,48-72h培养物,菌数可达260-270亿/ml。培养物的pH无显着变化,其中的细菌也不发生变异,而静止培养同样时间,活菌数不超过1-1.5亿/ml,培养基的酸碱度上升为pH8.0左右,其中的细菌也易发生变异。生化反应极弱,部分菌株可分解葡萄糖和杨苷,产酸不产气;不能还原硝酸盐;产生少量硫化氢和氨,但不产生靛基质;不液化明胶;M.R.和V-P试验阴性;不产生氧化酶;但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为阳性。

马鼻疽有两种抗原,一为特异性抗原,另一为与类鼻疽共同的抗原。与类鼻疽菌在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变态反应中均有交叉反应。

仅有内毒素。内毒素对正常动物的毒性不强,若将同一剂量的内毒素注射已感染本菌的动物,则在1-2天内死亡,说明内毒素含有一种物质可引起感染动物出现变态反应。这种物质是一种蛋白质即鼻疽菌素(Mallein),它与类鼻疽菌素均含有多醣肽的同族半抗原,是鼻疽马和类鼻疽马点眼都出现阳性交叉反应的原因。

马皮下注射1000个活菌就可发病,口服1500个活菌也可感染。多在注射后48-72小时呈现体温反应,局部肿胀化脓,颌下淋巴结肿大,日渐消瘦。驴以本菌的感受性更强,皮下注射15-30个活菌即可发病,呈急性经过,大部分在10-14天内死亡。实验动物中以猫、仓鼠和田鼠最敏感,豚鼠次之,大、小鼠易感性差。

流行病学

马鼻疽通常是通过患病或潜伏感染的马匹传入健康马群,鼻疽马是本病的传染病,开放性鼻疽马更具危险性。自然感染是通过病畜的鼻分泌液、咳出液和溃疡的脓液传播的,通常是在同槽饲养、同桶饮水、互相啃咬时随着摄入受鼻疽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经由消化道发生的。皮肤或粘膜创伤而发生的感染较少见。人感染鼻疽主要经创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人经食物和饮水感染的罕见。人和多种温血动物都对本病易感。动物中以驴最易感,但感染率最低;骡居第二,但感染率却比马低;马通常取慢性经过,感染率高于驴、骡。我国骆驼有自然发病的报道。反刍动物中的牛、山羊、绵羊人工接种也可发病,但狼、狗、绵羊和山羊偶尔也会自然感染本病。捕获的野生狮、虎、豹、豺和北极熊因吃病畜肉也得此病而死亡。鬣狗也可感染,但可耐过。

新发病地区常呈爆发性流行,多取急性经过;在常发病地区马群多呈缓慢、延续性传播。鼻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马匹密集饲养,在交易市场、大车店使用公共饲槽和水桶,以及马匹大迁徒、大流动,都是造成本病蔓延因素。本病一旦在某一地区或马群出现,如不及时采取根除措施,则长期存在,并多呈慢性或隐性经过。当饲养管理不善、过劳、疾病或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影响时,又可呈爆发性流行,引起大批马匹发病死亡。

临诊症状

人工感染为2-5天,自然感染约为2周至几个月之间。由于不少马匹在感染后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因此可以区分为临诊鼻疽和潜伏性鼻疽两种病型。

在临诊上,鼻疽分为急性或慢性两种。不常发病地区的马、骡、驴的鼻疽多为急性经过,常发病地区马的鼻疽主要为慢性型。

急性鼻疽 经过2-4天的潜伏期后,以弛张型高热39-41℃、寒战、一侧性黄绿色鼻液和下颌淋巴结发炎,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可视粘膜潮红并轻度黄染。鼻腔粘膜上有小米粒至高梁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粘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迅速坏死、崩解,形成深浅不等的溃疡。溃疡可融合,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或黄色。由于鼻粘膜肿胀和声门水肿,呼吸困难。常发鼻衄血或咳出带血粘液,时发干性短咳,听诊肺部有罗音。外生殖器、乳房和四肢出现无痛水肿。绝大部分病例排出带血的脓性鼻汁,并沿着颜面、四肢、肩、胸、下腹部的淋巴管,形成索状肿胀和串珠状结节,索状肿胀常破溃。患畜食欲废绝,迅速消瘦,经7-21天死亡。

慢性鼻疽 常见感染马多为这种病型。开始由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往往在鼻腔粘膜见有糜烂性溃疡,这些病马称为开放性鼻疽马。呈慢性经过的病马,在鼻中膈溃疡的一部分取自愈经过时,形成放射状瘢痕。触诊颌下、咽背、颈上淋巴结肿胀、化脓,干酪化,有时部分发生钙化,有硬结感。下颌淋巴结因粘连几乎完全不能移动,无疼痛感。患畜营养下降,显著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往往陷于恶病质而死。

有的慢性鼻疽病例其临诊症状不明显。病畜常常表现不规则的回归热或间隙热。有时见到与慢性呼吸困难相结合的咳嗽。在后肢可能有鼻疽性象皮病。

潜伏性鼻疽 可能存在多年而不发生可见的病状。在部分病例,首先是潜伏性病例,鼻疽可能自行痊愈。

机理病理

当鼻疽杆菌随着受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进入消化道,它们通过咽粘膜侵入粘膜下结缔组织中,顺着淋巴管到达最近的淋巴结中并在其中繁殖。在少数情况下,它们被动物机体消灭。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侵入血流中。经由皮肤感染的则是立刻侵入血流。细菌被血流带到各器官,特别是肺脏中,在此引起鼻疽小结节和溃疡。在各器官中发生的变化有时因机体抵抗力强可不再发展,病变局限在原发部位甚至自愈。在多数情况下病变继续发展,病变局限在原发部位甚至自愈。在多数情况下病变继续发展,经由血流在其它器官中引起鼻疽的转移病灶,特别是晚期病例中的鼻疽和皮疽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发生的。淋巴源性散播多见于皮肤上的鼻疽病变,病菌沿淋巴管的径路向附近的组织蔓延,形成串珠状的鼻疽结节,称为鼻疽淋巴管炎即皮疽。在少数病例,由于吸入病马咳出的或喷出的支气管分泌液而发生肺脏感染患病。驴易感性强,病菌直接进入血流而迅及扩散全身,在各器官中形成大量鼻疽结节,取急性经过,往往以败血症死亡。

鼻疽的主要病理变化:上呼吸道病变在鼻腔、鼻中膈、喉头甚至气管粘膜形成结节、溃疡,甚至鼻中隔穿孔。慢性病例的鼻中隔和气管粘膜上,常见部分溃疡愈合形成或放射状瘢痕。

肺脏病变结节大小不一,从粟粒大到鸡卵大,在肋膜呈半圆形隆起,也散在于肺的深部。初期是以渗出为主米粒大伴有充、出血的暗红色病灶,但随着向慢性转化,中心坏死、化脓、干酪化,周边被由增殖性组织形成的红晕所包围。病变陈旧时红晕变得不清楚,中心部钙化。急性渗出性肺炎是由支气管扩散而来,可形成鼻疽性支气管肺炎,严重时形成鼻疽性脓肿,细胞性纤维素性的黑红色或灰白色渗出物流到支气管,往往表成空洞,脓性渗出物可经支气管排出。转为慢性时,形成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包膜,钙盐沉积形成的硬节内部,可见细小的脓肿和部分发生瘢痕化。鼻疽性支气管肺炎,其特征是可见明显的炎性水肿,有时化脓、软化,但取慢性经过时,中心部呈灰泥样。

皮肤病变索状肿化脓、崩溃,成为糜烂性溃疡。溃疡一般浅而小有黄红色的渗出液流出,使周围的被毛粘着。

淋巴结病变以颌下、咽背、颈上等体表淋巴结为主,各脏器附属的淋巴结也发生髓样肿胀,继而可见化脓、干酪化的结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