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替效率

更新时间:2024-07-02 15:52

驱替效率,又称驱油效率,是指驱替出的地下原油与驱替波及范围内的原油的比值。驱油效率分为平面驱油效率,体积驱油效率。

研究方法

在不考虑油田非均质性的条件下,驱油效率可用油水相渗曲线计算。假若我们能找到考虑油田非均质性的油水相渗曲线并用它来计算驱油效率,就可以消除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这样问题就可以解决。水驱特征曲线是油田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所反映出来的油田开发特征,这些因素当然包括了油田的非均质因素,用水驱特征曲线计算出的油水相渗曲线应该是满足上述条件的油水相渗曲线,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用油水相渗曲线计算驱替效率的公式如下:

式中

Ed——驱替效率;

f——含水率,%;

Sor——剩余油饱和度;

μo,μw——油,水粘度,MPa.S;

c,d——拟和常数。

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证明:使油湿或水湿变为中间润湿或弱水湿,可以明显提高驱替效率。

在水润湿油藏中,由于水是润湿相,在毛细管压力的作用下占据小孔道,并以水膜的形式牢固粘滞在颗粒表面上,形成一个连续的水膜;油为非润湿相,占据着孔道的中心部位。在驱油过程中,如果粘度比适当,水在多孔介质中呈活塞式推进,注入的水靠自吸进入到小和中等级别的孔隙中,将其中的原油驱到易流动的大孔隙。在前沿区域内,每种流体沿不同的孔隙流动,水驱后,最终采收率可能较高,剩余的油几乎不能采出,宏观水驱表现为见水较晚,见水后仅有少量可动油被驱出。如果水湿岩心的非均质性严重,且又选择了不适当的粘度比,油流易被卡断于孔腔,失去连续性,则水驱油效率低,见水时的含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几乎都相等,也就是说,无水驱油效率与最终驱油效率相等或相近。

在油湿油藏中,油水的静态分布与水湿的情况相反,水驱时,毛细管压力为阻力。水驱开始时,注入水由中央进入孔隙,呈树枝状连续相推进,残余油环绕于孔壁,部分粘附于孔壁,部分悬于水中,未完全失去连续性。水驱后,大量的油在孔喉突变的地方被卡住。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水逐渐向小孔隙中扩展,形成附加的连续流动通道。当大量的水充满流动孔道时,油就不流动了。在油湿油藏中,无水驱替效率低于水湿情况下的无水驱油效率。

剩余油的分布主要有三种方式:

① 由于小孔隙具有强亲油性质,注入的水很难进入小孔道,所以在这类孔隙中存在大量原油;

② 由于岩石颗粒比面大,部分油以油膜的形式粘滞在岩石颗粒表面;

③在袋形孔隙中,由于水的绕流,其中的油滴很难流出。因此,在油湿油藏中,水驱后剩余油较多,原油的驱油效率取决于注入水的倍数。

宏观水驱表现为见水较早,见水后仍有流动性很差的环形油被缓慢驱出,见水采收率比水湿油藏低,无经济效益的最终采收率可能较高。

在中间偏水润湿油藏中,注入的水靠自吸进入到小和中等级别的孔隙中,将其中的原油驱到易流动的大孔隙,呈活塞式推进。在中间偏油润湿油藏中,注入水可由中央进入孔隙,残余油环绕于孔壁,部分粘附于孔壁,对活塞式推进有些干扰。这两种情况下油流均不易被卡断,也不会形成油环,可能在孔壁上留下油膜,因此中间润湿,尤其中间偏水润湿时,油藏水驱效果最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