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山石窟

更新时间:2024-04-28 03:23

驼山石窟,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城东约4千米处,从北周开始开凿,到唐代中期完成,历时近二百年时间。元朝时由于佛道之争,驼山曾一度为道家所占据,使造像略有破坏。

文物历史

驼山石窟,从北周开始开凿,到唐代中期完成,历时近二百年时间。

元朝时由于佛道之争,驼山曾一度为道家所占据,使造像略有破坏。

文物特征

山峦呈南北走向,望之如驼峰,故名驼山。据第1窟右壁唐长安二年(702年)题记可知,最晚至武周时期(690~705年)已有驼山寺。驼山石窟开凿于山之东坡近山顶处的一处石灰岩崖面上,主要包括五个石窟,自北向南依次编号为第1~5窟,另外还有摩崖造像群。

驼山石窟以第3窟规模最大,开凿最早,是在倾斜的岩面向内凿进,在窟前形成甬道,窟内平面呈椭圆形,窟口微收。该窟为一大像窟,窟内后壁高坛上雕一佛二菩萨。佛螺发,肉髻低平,面部丰圆,头部偏大,身体丰壮,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极简,裙摆较短。主佛座前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像主乐安郡沙门都僧盖”题记,依据平桑公韦操任青州总管的时间及乐安郡废弃的时间,学者推测第3窟的开凿时间约在隋开皇元年至三年(581~583年)之间。

第1窟为一长方形平顶窟,后壁坛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口内侧雕二菩萨二力士。主尊头顶高肉髻,髻犹如冠形,胸饰项圈,着袒右袈裟,双手结禅定印。左右壁有后代补凿的像龛,多系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年)造,这就表明该窟开凿于武周长安年间之前,为初唐(618~712年)窟。

第2窟平面呈方形,三壁设坛,坛上雕一佛二菩萨,佛着钩组式袈裟,其头顶上部有开皇十年(590年)字样,从造像风格及雕凿手法上看,亦应凿于隋代(581~618年)。

第4、5窟处于整个崖面较次要的位置,开凿年代应较第2、3窟略晚,大约要到隋开皇(581~600年)末或唐代(618~907年)。驼山石窟第4窟主尊为倚坐,可判定为弥勒佛;第2、3窟主尊均为结跏趺坐佛,左手做与愿印,右手结施无畏印,两侧有胁侍菩萨。第2窟胁侍菩萨侧有“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名号题记,第3窟佛座下也有“无量寿”刻铭,故推测第2、3窟造像题材应为无量寿佛、观世音和大势至组合。

驼山石窟在窟龛形制、造像题材及样式上与南朝(420~589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另外也受到了邺城、长安地区造像样式的影响。

主要景点

驼山石窟第1窟位于驼山东坡。开凿于初唐(618~712年),为平面呈长方形之平顶窟。窟外有建筑遗迹,窟内寬1.83米,高1.7米,进深3.1米。正壁坛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佛螺发高肉髻,面相丰满,着袒右袈裟,衣纹贴体,宽肩细腰;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跌坐,裙摆较短,呈倒“山”字形悬于座前。

佛两侧弟子一老一少,老者表现得较为沧桑,少者则较为纯真,两侧菩萨身躯微扭,身体呈现出优美的曲线。窟口内侧雕二菩萨二力士像。窟内左、右壁后代补凿四小龛,多系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年)的作品。

驼山石窟第2窟位于驼山东坡。方形平顶窟,敞口,窟外上方有圆孔和沟槽痕迹,窟前有圆形柱洞,可见窟外原建有窟檐。窟内宽2.93米,高3.3米,进深2.85米。三壁设坛,坛上雕--佛二菩萨。

佛面部丰圆,身躯健壮结实,身着钩组式袈裟,衣纹极为简洁,袈裟上绘方格,左手做与愿印,右手做施无畏印,结跏趺坐,座前所悬下摆较短。两侧胁侍菩萨面部丰盈,直立于左右两壁坛上,身躯呈直简形,腹部微有起伏;头戴有复杂花纹图案的宝冠,上身绕帔帛,斜披璎珞,下着长裙。在两菩萨侧面有“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名号题记。其中佛左侧观世音菩萨宝冠前有化佛,左手举于胸前,右手下垂执帔帛。右侧大势至菩萨宝冠前部饰宝瓶,双手合十。菩萨眉毛、眼睛及嘴唇处用线柔和,雕刻极为精美,讲究线条转折时的节奏和韵律,同时通过线条的细微转折变化。显示出人物面部肌肉起伏和结构的特征。

根据菩萨宝冠上化佛、宝瓶的装饰,可以判断该窟造像表现的是无量寿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西方三圣组合。两菩萨外侧壁面上另雕有两身力士像。窟内周壁凿有千佛及立佛等。主尊头顶上部有开皇十年(590年)字样,同时从造像风格及雕凿手法上看,该窟应凿于隋代(581~618年)。

驼山石窟第2窟位于驼山东坡。为驼山石窟中规模最大、开凿年代最早的一个窟。窟内主佛座前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像主乐安郡沙门都僧盖”题记。依据平桑公韦操任青州总管的时间及乐安郡废弃的时间,学者推测第3窟的开凿时间约在隋开皇元年至三年(581~583年)之间。窟顶有双层飞檐的沟槽,窟前9米处有柱洞遗迹,证明窟前原有较大的建筑。该窟是在倾斜的岩面向内凿进,在窟前形成甬道,窟内平面呈椭圆形,窟口微收,无门。该窟为一大像窟,窟内宽5.4米,高6.72米,进深2.85米,正壁高坛上雕一佛二菩萨。

佛头顶螺发,肉髻低平,面部丰圆,额有白毫,眉如弯月,嘴角微微上翘;头部偏大,身体丰壮,呈直简形,内着僧衹支,腰部束带,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极简,悬于座前的下摆较短;右手做施无畏印,左手做与愿印,结跏跌坐。佛左侧观世音菩萨头戴饰化佛的宝冠,右侧大势至菩萨头戴刻宝瓶的宝冠,此外佛座下有“无量寿”刻铭,故可推断该窟造像表现的是无量寿佛、观世音及大势至西方三圣组合。除三尊造像外,窟内周壁刻满千佛。

该佛具有隋代(581~618年)初期造像的典型特征,一则身躯比较直板。不追求身体曲线的变化,装饰简洁、朴素;再则细部之刻画,如佛面部的眉毛,眼睛、嘴唇等线条均有深入表现。在简洁、统一中稍作变化,以线条的细微转折呈现人物面部表情,与北朝(439~581年)晚期装饰性很浓的风气已有很大不同。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驼山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驼山石窟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城东约4千米处。

自驾前往驼山石窟:从青州市站出发,路程大约18千米,约需35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