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

更新时间:2023-10-10 18:06

附骨疽,指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又称骨、贴骨痈。因溃后常脱出败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因风寒湿阻于筋骨,气血凝滞而成。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化热搏结于骨节;或由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来直接伤害,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瘀热搏结,凝滞筋骨而成。

临床表现

本症初起,见寒热往来,继则筋骨疼痛,表面不红不热,但痛如锥刺,不能屈伸转动,久则寒郁化热,腐肉成脓,而外形仍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溃后稀脓淋沥不尽,不易收口,易形成瘘管和死骨,待死骨脱出后,才能逐渐愈合。

本病有好发于四肢长骨,始则全身不适,继而寒热交作、筋骨疼痛,甚而壮热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表面虽不红不热,其内肌骨胀痛,疼痛彻骨,不能屈伸转动、拒按,是为实热之证。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成脓期湿热瘀滞于骨,热盛肉腐骨败,则肿日著,寒热交作,或日晡更甚;病久则寒郁化热,腐肉成脓,而外形仍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溃后诸症渐伏,患肢疼痛可略缓解,精神渐佳,唯疮口脓水淋漓,迟迟不敛,或有腐骨从疮口排出,形成漏道。若经久不愈,久耗气血,则见气血两虚之象。

辨证施治

1.内治法

(1)风热炽盛型 ①证候 寒战、高热、面红,气热息粗,便秘溲赤,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脉滑数。②治则 清热解毒,疏风通络。③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栀子,黄芩,金银花,赤芍,当归尾,防风,连翘,蒲公英,羚羊骨,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醒消丸、新消片,温开水送服。

(2)湿热瘀滞型 ①证候 患部掀肿日增,疼痛,寒热交作或日晡尤甚,口干不甚喜饮。舌苔黄腻,脉滑数。②治则 清营托毒,化湿开郁。③方药 金银花散加味。金银花,甘草,茯苓,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炙穿山甲,皂角刺,蒲公英,象贝母。水煎服。中成药虎挣片、四季青片,温开水送服。

(3)气血两虚型 ①证候 疮色晦暗不鲜,脓水林漓,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全身倦怠,或心悸,失眠,自汗,短气。舌淡苔少,脉细数或无力。②治则 调补气血。③方药 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炙黄芪,当归,白芍,焦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谷芽,肉桂(煽服)。水煎服,每日l剂。中成药十全大补丸、虎挣片,温开水送服。

2.外治法

初起皮色不变者,以透皮扩散式中药外敷,其病自消。

若皮色转红时,宜用透皮提引式中药聚脓,脓成,宜及时切开排脓,并于疮口纳入引流条以利引流。也可酌情用药冲洗脓腔。

溃后宜用提脓拔毒生肌之药外敷,以肌养骨、生骨,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钳去。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窦道,后改用八二丹药线,骨炎膏盖贴。也可作手术清创,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饮食调理

1.绿豆粥

适用于起病初期,阴疽初期均适用。

2.苡仁二豆汤

适用于阴疽湿重患者:

薏苡仁,绿豆,赤小豆,生甘草,水煮熟烂,加盐调味,食豆饮汤。

3.五神咖啡

适用于附骨疽湿热凝结者:

茯苓,金银花,牛膝,车前草,紫花地丁,同煎去渣取汁,加入咖啡、白糖,频服。

4.银甲蛋

适用于阴疽成脓期:

金银花,鸭蛋,炙穿山甲6克(研末)。先将金银花水煎取汁,再将鸭蛋头打一小孔,装入炙穿山甲粉,放入金银花汁中煮熟服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