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庄组

更新时间:2022-07-07 23:17

高于庄组原称“高于庄灰岩”,属中元古代长城系顶部,分布于中国冀北一带,最初命名地点在天津蓟县高于庄,故名。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为灰色、黑色白云岩,含燧石团块或条带,底部燧石条带尤多,且呈网状。

基本信息

地层名称(英文):Gaoyuzhuang Fm

阶代码:Ch

地区代码1:14

命名: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命名。命名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下营乡高于庄村。

沿革: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高于庄灰岩”,1959年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议改称高于庄组。

编撰者:张鹏远

蓟县中上元古界下伏地层为太古界变质岩。主要岩性有角闪斜长片

麻岩、角闪岩等。太古界岩石属地质时代最古老的岩石,地质年龄约25亿年。

年份1:1934

系名:中元古界

基本介绍

本组特点:下部含叠层石丰富,中部普遍含锰较高,上部含各种形状的结核,顶部多含钙质和沥青质。厚405—1963米。重要的叠层石分子有:锥叠层石及微古生物雾迷山粗面球形藻。在冀北一带, 下部常夹有含锰页岩(菱锰矿)。兴隆县高板河有沉积铅矿。铅矿的同位素年龄为13.66、14.67亿年。

结构分层

本组与下伏大虹峪组有沉积间断。主由碳酸盐岩组成(占95%)。下部叠层石发育;中部含锰;上部颇多形态各异的硅质和白云质结核,顶部灰质和沥青质成分增多。底部以灰白色含砾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大红峪组呈假整合接触

共分四段:

一段

底部为灰白色砂岩(厚3m),其上为燧石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砂岩和白云质粉砂岩,条带状和结核状燧石发育,具交错层,层面可见冲刷构造,厚347m;

二段

下部为含锰白云岩和含锰粉砂质白云岩,上部为微晶白云质灰岩,具显微平直层理,厚320m;

三段

泥质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层理平直,呈板层—厚层状互层,上部多皮壳和豆状结核,厚658m;

四段

底部沥青角砾白云岩,下部中厚层粗粒白云质灰岩,上部厚层含燧石粗粒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含陆屑和盆屑,层理波状起伏,多同心园状结核和连生结核,厚271m。总厚1596m。

该组含叠层石Conophyton cylindricum, Gaoyuzhuangia gaoyuzhuangensis, Jacutophyton f., Confusoconophyton multiangulum等;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 Polyporata obsoleta等。此外,燧石岩富含蓝藻化石;桑树鞍产宏观藻类化石。兴隆县高板河该组方铅矿铅法测年数值为1366和1461Ma,故1400Ma做为其顶界年龄。高于庄组二段古地磁极性为负极性,古磁极位置0.8 N,66.7 ;四段亦为负极性,古磁极位置0.5 N,48.5 (张惠民等,1991)。该组在燕辽地区广为分布,其厚度和岩性均较稳定。燕山区:宽城(816m)、平泉(629m)碎屑岩和粘土岩增多;迁西(1963m)、迁安(1796m)、滦县(264m)、密云—南口(1242m)、易县(823m)、曲阳(885m、)、涿鹿—宣化(1018m)等,仍以碳酸盐岩为主,仅在砂泥质成分的多寡上有所差异。上述各地均程度不等地产出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在燕山地区,该组与下伏大红峪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在燕山西段则直接超覆于团山子组之上。辽西地区:该组随同下伏之大红峪组在凌源(1284m)、朝阳(1374m)和义县(1271m)等地广布,厚度变化不大,岩性亦基本稳定,以白云岩为主体,仅在砂页岩夹层的多寡和厚薄上有所差异。凌源雹神庙富含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partialis, A. Umishanensis,等;兴城产叠层石Conophyton cylindricum, Stratifera f.等。该组与下伏大办红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岩相

可见滑塌构造,及大型波痕风暴岩。为典型的海相沉积岩。闭塞、滞留和缺氧的碳酸盐岩潮下坪环境.

高于庄组发育阶段 后期砂岩的出现意味海平面的上升到达极限 转而缓慢后退。

矿产

高于庄组桑树鞍亚组下部有著名的蓟县式锰硼矿产出。

高于庄组在我国北方是一重要的含黄铁矿层位。

燕山沉降带中段,蓟县-迁安一线以北、滦平-承德-平泉一线以南的冀东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是硫、铅、锌、锰、硼等矿产的最佳赋矿层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