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7 13:59
高 兴(1978- ),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2003-2006年在安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6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2011年在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011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高兴,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1927—1933)》(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比较视阈与文化之维——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参编《云南边疆城市的文化构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参与撰写《都市上海的发展和上海文化的嬗变》(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鲁迅的焦虑与精神之战》(秀威资讯2013年版)等著作;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文集 公众论坛(上)》(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编辑组成员之一。
已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界》、《广西民族研究》、《社会科学家》、《北京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学习与实践》、《思想与文化》、《兰州学刊》、《广西社会科学》、《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探索》、《戏剧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
多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篇目辑览收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和索引,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文学网”全文转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官方网页全文转载。此外,有不少论著被复旦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列为参考文献,部分论著与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的学术讲座有一定的关联性。
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城市文化研究、民国文化史研究。
1. 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注:“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由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是全国各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的最高奖项,每两年组织评选一次,各社送审图书数量不超过其两年中新版图书品种1%的比率。)
2. 云南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13年);
3. 曲靖市第六次(2014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 曲靖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奖(2012—2013年);
5. 曲靖师范学院 “十佳科研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
1.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2. 云南城市文化研究基地主要成员;
3.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民族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主要成员。
1. 主持完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云南形象研究”(以“良好”等级结项);
2. 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云南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化预期研究”。
1. 《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1927—1933)》,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11月2日第9版刊载了评论文章,称赞该著是“上海文人活动的深入研究”;该著也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城市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成果的“代表性著作”。)
该著荣获云南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上海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第十八部综合性年鉴,由《上海年鉴》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提及该著时明确指出:“高兴的《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借鉴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人的活动”。
2. 《比较视阈与文化之维——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该著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研究者指出该著“具有文化和文学的融合与互证、向度和维度的交叉与同构、理论和史料的并重与结合等优点与特色”,“在世界文化语境下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理论与方法,是一种颇为有益的学术探索”。
《平民教育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学术人格——以程致中的鲁迅研究为中心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山水环城与桃源走笔——老舍1941年的云南之行及其文化意义》,《池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寻找“上海”:文化记忆理论与上海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上海纽约大学文学系助理教授沈雷娜的讲座《上海文学想象》相关联的图书馆资源中,该文是期刊论文资料之一)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话语纷争》,《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作家与城市关系研究》,《学术界》2014年第8 期。
《方志文献、文人游记与城市文化史研究——以民国时期的大理为例》,《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 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之“中国史—专门史”栏目全文转载)
《中国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谱系——从通俗小说家到“新感觉派”作家》,《兰州学刊》2014年第4 期。
《游记档案关于民国北京的历史陈述》,《山西档案》2014年第1期。
《救国思潮与民国时期的留学观念》,《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6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民族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贵州文化视阈下的蹇先艾乡土文学创作》,《山花》2013年第5期(下)。
《立体多维和文化汇通———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文人与边城——抗战时期的昆明城市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渊薮与战场——革命文学作家对于民国上海的空间体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艾芜的云南体验和边地书写》,《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第5 期
《抗战时期的昆明城市文化与文学生态》,《枣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6 期。
《近现代曲靖城市形象的文人书写及其文化反思》,《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文学出版广告与民国文人的场域竞合》,《兰台世界》2013年第4期。
《桂林“文化城”的文人映像及文学生态》,《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北京中央公园与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人使命——冯骥才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
《滇中城市群发展背景下的曲靖城市形象分析》,《学术探索》2012年第11期。
《1933年的文学史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中国左翼文人与城市马路(1930年前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中国现代文人与城市公园(1930年前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汽车”意识与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1930年前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体裁与立场:1930年前后的文人戏剧观》,《戏剧文学》2012年第1期。
《民国南京的文人映像(1927—1933)》,《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2期“篇目辑览”收录)
《空间和话语:东北文化与萧红的文学创作》,《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被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东北作家群与延安文艺》列为参考文献,也被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萧红乡土小说的文化审美空间》列为参考文献)
《民国文人看北京(1927~1933)》,《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香烟、文学与社会——社会“日常性”的一种呈现方式(1930年前后)》,《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被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近代卷烟市场研究(1927-1937)》列为参考文献)
《“解放神学”的诗学图景——论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陈映真创作》, 《甘肃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6期索引)
《“为斯文一线之延”的“风雅”之争——论林纾的古文观及其历史际会》,《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文化冲突与〈圣经〉话语的戏剧化——对张资平小说〈冲积期化石〉的考察》,《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被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撒种在荆棘 ——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列为参考文献)
《历史语境变迁中的叠合与参差——鲁迅、陈映真文艺思想比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速朽”与“不朽”——鲁迅、胡适的哲学观念比较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
《于“鬼气”中“祛魅”:论鲁迅与中国巫文化的精神之战》,《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超越俄底浦斯——张贤亮小说创作心理别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被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贤亮小说中自我生存的艺术呈现》列为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