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1 11:45
高凤桐,字云麟,北京市人,生于1887年,卒于1962年。早年师从吴希之、焦茂斋、杨浩如等名医学习,后在北京外城官医院工作,曾任北平国医学院教授和北平中医考试委员等。
高凤桐,字云麟,北京市人,生于1887年,卒于1962年。早年师从吴希之、焦茂斋、杨浩如等名医学习,后在北京外城官医院工作,曾任北平国医学院教授和北平中医考试委员等。
解放后历任北京市中医门诊部主任,北京市高级卫生人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针灸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术组顾问,中华医学总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院顾问,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有《针灸中药经验证治》等。
高凤桐主张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二者应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他认为治病的关键在于认证,只有抓住病机,熟悉药性、穴性,才能应手奏效。他非常强调“医者医人”,即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根据病人的心理因素、精神状态进行治疗。
提倡理法方穴相结合,即用穴如用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先确定病位、病性及病因,在具体治法之下选用相关穴位。
高氏精通中药及针灸,何时宜药,何时宜针,何时针药并用,何时先针后药,何时先药后针,临证运用十分精当,疗效显著。
在杂病的治疗上,高氏重在调理脾胃。临证中,主张“治急性病要快要狠”, “治慢性病要妥要稳”。慢性病虽有久病体虚之说,但不是必虚,应透过现象看其本质。临床治病不可过于求功。从根治末,虽慢并非不好,认准后贵在守方,用针或用药然后有效。高氏调理脾胃用药中,常用谷芽、麦芽各30克,谓之轻药重投;或用正方之汤药送服保和丸等,往往能收到较好效果。他选药一般以经济易得为原则,既轻缓祛病又无峻猛克伐之弊,如山药、扁豆、苡仁、佛手、荷叶、荷梗、六一散等等。对于那些过腻过峻过猛之品,加大黄、芒硝、麻黄、熟地、附子、肉桂等品,非十分必要,则很少应用。其中大黄、芒硝虽然峻猛,但伤人速而浅,唯熟地、麦冬、五味子等太腻不活,用之不当,往往伤人深而重,一般主张慎用。高氏常用药物约一百多味,固定成方用的较活,主张用药处方多遵古人之法,而不拘泥于原方原药。高氏对某些中药的用法,也有独到之处,如用石膏治阳明内蒸之热,虽言能解肌,无汗时用之—定佐以宣通之品,如葛根之类。关于石膏的用量,少则10~12克,治杂病用于清火也有较好的效果;但治大热、大渴引饮、面红目赤者,一般石膏用量在120~240克之间,但应先煮水,用此水再煎药。凡治伤风外感,必佐以鲜石斛15克生津保阴。梭椤子是治胃痛的和剂、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并治冠心病。甘草虽属平淡之品,但也应对症而取,中满者用之则更满。夏季用香薷,犹如冬季用麻黄,凡夏季恶寒者非香薷不能解,它较藿香力猛,不能四季皆用,主要用于夏季。
高凤梧曾经执教于北平国医学院,为中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