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3 11:18
唐宝应元年八月八日(762年8月31日),高力士遇大赦返回长安,途经朗州,得知玄宗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北望痛哭,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三岁。代宗李豫追赠其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1999年7月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高力士墓封土堆残高7米,底边周长48米,顶部呈馒头形,夯筑,夯层不明显。四面都曾遭取土破坏,已无法恢复原来的大小和形状。墓葬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八部分组成,现存总长度52米,方向170度。
高力士墓墓道位于封土南侧,斜坡墓道平面略呈梯形,北窄南宽,宽度1.4一1.6米,水平长142米,坡度20度。东西两壁涂有白灰层,白灰层上绘制有壁画。墓道上有四个天井,均为南北向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1。天井由南向北依次略有增大,第一天井长1.5米、宽0.4米、隔梁长16米;第二天井长1.56米、宽0.4米、隔梁长1.46米;第三天井长1.6米、宽0.48米、隔梁长1.64米;第四天井长1.7米、宽0.54米、隔梁长1.64米。第四天井开凿在砖券甬道的顶上,因而与墓室不相连通。天井内的填土与墓道相同,亦为五花土,未经夯打,底部夹杂有条砖和被扰动的陶俑等。
高力士墓三个过洞均为圆拱形顶,比较规整。每个过洞两侧各有一个壁龛,共有六个壁龛,壁龛平面均呈梯形,弧形顶。第一过洞顶部塌陷,残高2.2—2.4米。东一龛高0.94米、开口宽0.8米,最深处宽0.96米、进深0.74米,放置陶俑45件。顶部被盗洞打破,没有发现封门痕迹。西一龛高0.8米、开口宽0.75米、最深处宽0.94米、进深0.9米,放置陶俑15件,未发现封门痕迹。第二过洞高2—2.1米。东二龛高0.79米,开口宽0.58米、最深处宽0.8米、进深0.8米,放置陶俑65件。西二龛高0.8米,开口宽0.72米、最深处宽0.9米、进深0.69米,放置陶俑53件。第三过洞高2.1—2.3米。东三龛高0.79米、开口宽0.7米、最深处宽0.83米、进深0.68米,放置陶俑14件。西三龛高0.76米、开口宽0.65米、最深处宽0.77米、进深0.68米,放置陶俑30件。
高力士墓甬道位于第三天井北端,双层砖券拱顶,两壁亦为砖砌。长9.66米、高2.08米,北端开口位于墓室南壁偏东。拱顶在1.4米高处起券,起券处凸起一棱台,将券顶和甬道壁分隔开来。石门之外为斜坡底,长6.1米。石门以内为平底,长3.5米,甬道顶和两壁均绘壁画。自外而内共有三道砖封门和一座石门,都被扰乱。砖封门用条砖砌成。石门为青石质,由门额、门楣、左右门框、左右门扉,左右砧和门限组成,除门砧和门限外,都有线刻图案。发掘时石门已被严重破坏。
高力士墓墓室用条砖砌成,平面呈四壁略向外弧凸的正方形,边长4.2米、高5.6米、墓室底距地表9.8米。墓室内的淤土高约4米。四角攒尖的穹窿顶,砌法为平砖错缝,由起券处向上有三层为两平一竖和一层三平一竖。墓室在2.3米高处起券,起券处形成一个宽25厘米的棱台,其上散乱放置若干铜钱。墓室四壁的砌法为两平一竖,壁面上抹厚5厘米的泥,涂白灰,绘制壁画。墓室西半全为石棺床,长4.2米、宽2.2米、高0.42米。石棺床平面由十二块石板拼成,立面由四块石板拼成,上有线刻图案。石棺床被盗墓贼翻动扰乱。墓室内散乱一些遗骨,有带数枚牙齿的下颌、头盖骨、骶骨及股骨等。淤土内有极少量朽木痕迹,有无葬具不详。
高力士墓自墓道至墓室都有壁画,但由于白灰层较薄以及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保存情况比较差。其中墓道填土中夹杂有脱落的壁画残块,全为线条,色彩有黑、红和黄,无法辨别画面内容。墓道和过洞、天井壁上的壁画绝大部分脱落,仅在墓道两壁中部可见有墨线卷云图案。甬道顶残存有红彩的卷云图案。西壁中部可见以墨线勾绘的男子、树木、花草及蝴蝶。画面长3.6米、高1米,共有三人。墓室四壁都绘有壁画,东、西两壁各用宽5厘米的红彩分为六屏,每屏高1.65米,宽0.6米。十二屏内分别绘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之一。
高力士墓的随葬品只有陶俑、铜钱和墓志石三类。陶俑为泥制红陶俑,全部放置在壁龛中,遭到扰乱,现存222件。钱币共计26枚,全部出土于墓室内起券的棱台上。可分为“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平钱、“乾元重宝”大钱三类。高力士墓志一合。
高力士墓志为青石质,长方形,长112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顶面阴刻篆书行书张少悌”。
高力士墓的发掘,为唐代历史和中国宦官史的研究增添了重要资料,也为陕西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景点。
1992年4月20日,高力士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力士墓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山西村。
驾车自蒲城县人民政府出发,经迎宾路、X308公路至山西村,步行到达高力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