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兔

更新时间:2024-03-15 17:20

高原兔(学名:Lepus oiostolus)别名灰尾兔、绒毛兔,属于哺乳纲、兔形目、兔科、兔属的一种地栖啮齿类哺乳动物。

形态特征

外形

高原兔的体型大,体长为35~56厘米,尾长7~12厘米,成体体重约3千克。高原兔的四肢强劲,腿肌发达而有力,前腿较短,具5趾;后腿较长,肌肉、筋腱发达强大,具4趾,脚下的毛多而蓬松。耳长向前折超过鼻端,约115毫米,大于后足长。毛长而柔软,底绒丰厚。尾较短。

毛色

冬毛:一般似草兔,颈部浅黄,略带粉红色;耳端外侧黑色,体侧面有长的白毛;臀部灰色;尾上面中间有1纵纹,呈灰色、褐色、褐灰色或灰褐色,其余白色或带灰色;喉部为浅棕黄色;胸、腹部白色;足背面白色,略带粉红色和浅黄色。

夏毛:背部沙黄褐色,头颈和鼻部中央毛基灰而尖端沙黄、黑色或杂少量全黑之毛。眼周毛色稍浅,颊部毛色沙黄,其间杂有全黑或具白尖的针毛。臀毛灰色。体侧毛色较背部为淡,亦有稀疏白色针毛伸出毛被之外。尾背中央有一窄暗褐灰色毛区,尾毛基灰色,尖端白色。腹毛纯白色。前肢淡棕黄色,后肢外侧棕色,内侧及足背白色。

初生幼崽毛色比成体显沙黄,体背毛被上段明显卷曲,致使密集的黑色毛尖呈现波浪状。臀部与体背同色,待首次换毛后才能现出铅灰或银灰色。

头骨

高原兔头骨较大,外形较粗壮;成体颅全长不少于90毫米;颧弓平直;额前部低平,后部隆起,两侧有向上斜伸的骨棱;眶后突极大,并且明显地向上翘起,使其外缘明显地高出眶间额骨部分,而与额骨成一个角度;头骨侧面观,眼眶的高度也比其它种高;顶骨两侧微凸,中缝无明显的矢状嵴,顶间骨骨缝不清晰,成体时骨缝完全消失;颧骨平直,不向外侧突出,听泡小而低,具宽度仅为两听泡间隔的60%;枕骨上方有明显地较大增厚部分;腭骨宽度短于翼骨间宽。门齿孔后部外侧1/3处显著外突。下颌关节间较大,关节突略向后延伸。

(头骨图片来源:)

牙齿

高原兔齿式为28,上门齿两对。第一对门齿大为弯曲。第一对门齿后方有一对圆柱状而较小的门齿,门齿齿龈很长,向后延伸,可以直至上颌与前颌骨间的骨缝附近。上颌第1前臼齿前侧方的齿棱不很明显,下颌齿列长度明显地长于下颌齿隙之长度。

生活习性

活动

高原兔虽然生活于各种类型的环境,但一般仍有其较固定的活动范围,只要不受惊动,则常在一处出没,高原上的经常大风及较低的气温,使得它们均选择避风的位置而卧。高原兔白天在灌丛、草地上活动,在配偶期间或晴朗的天气下,有时可以看到数只在一起摄食,或相互作短距离缓慢追逐。同时亦能听到鼓(Go)鼓(Go)一鼓(Go)的叫声。傍晚,高原兔就离开白天的休息地而开始活动。整个晚上是活动的高峰,直至日出又返回隐蔽处休息。

食性

高原兔是食植物性动物,在农业区以作物的幼茎、嫩芽、花、果实和块根以及各种杂草为食,被危害作物的种类很多,如麦类、豆类和蔬菜等。它的食物中80%~90%为各种作物,杂草只占10%~20%。在牧区则啃食各种优良牧草及种子,影响牧草的更新。冬季,特别在下大雪后,由于周围食物缺乏,就跑向较远的地方,或到居民点附近去采食。如进入牧场的牲畜圈内或谷物场上盗食燕麦、青稞、豌豆等。

巢穴

一般无洞穴,在有旱獭活动的地区则常利用旱獭的废弃洞。冬季在灌丛中挖一卧穴,巢的形状及大小可供识别高原兔的性别:雌兔巢为卵圆形,深而大;雄兔巢为长圆形,长而直。

生长繁殖

高原兔每年繁殖2~4胎,4~8月繁殖,孕期约25天,每胎产4~6仔,初生幼仔体重约100克。由于分布区不同,繁殖会有一定差异:在青藏高原,高原兔每年繁殖一胎,7月怀孕,8月可见幼兔,每胎4~5只;在云南4月怀孕,5月可见独立幼兔寻食活动。

栖息环境

高原兔栖息于海拔2100~4000米的高山地带、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河谷及河漫滩灌丛,亦可栖息植被生长比较茂盛的“荒漠、半荒漠绿洲”中,隐蔽条件要求较高,故在芨芨草丛、黑刺灌丛、河漫滩及河谷两岸阶地、灌丛生境中数量较多。

分布范围

中国以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印度等地。中国境内分布于甘肃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亚种分化

经济价值

高原兔个体长,成体体重平均在2kg以上,肉质细、鲜嫩,是一种理想的肉用资源动物。由于分布广,数量也多,从而可以有组织地进行狩猎、收购和销售,甚至加工出口。兔皮可作为一般的毛皮利用。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中记载,兔脑可治痢疾、肠痛,心(晾干)可治心脏病,而鲜兔奶亦可治眼炎等。

危害

高原兔虽说会破坏草原植被,但大多数栖息高山草原、草甸草原,对牧业危害不十分严重。由于它们为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携带者,2000年甘肃张掖地区西水监测点从3只自毙高原兔中检出2株鼠疫菌,从而证明高原兔可以自然感染鼠疫,所以对人类有一定的危害。

保护级别

高原兔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