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3 12:59
高山草甸又称为高寒草甸。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其植被组成主要是冷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伴生中生的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种类繁多,莎草科、禾本科以及杂类草都很丰富。密丛性短根茎蒿草属,为重要的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层次不明显,生长密集,植株低矮,有时形成平坦的植毡。草类如蒿草、羊茅、发草、剪股颖、珠芽蓼、马先蒿、堇菜、毛茛属、黄芪属、问荆等,小灌木如柳丛、仙女木、乌饭树等,下层常有密实的藓类,形成植被的茎层。
草甸(meadow)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甸与草原的区别在于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尽管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气候干旱,大气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因此,北自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冻原带,南至南极附近的岛屿上均有草甸出现。不过,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四川北部。在西北和西南部亦有分布。高山草甸草层低,草质良好,为良好的夏季牧场,适于牛、羊等畜群放牧。
中国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面和高山,以及帕米尔高原、天山和祁连山等亚洲中部海拔在3200~5200米的高山区。在天山等山地常呈垂直带出现,而在高原面上则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的特征。这类土壤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高山区也有分布。
高寒草甸,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年降水量约400~500毫米。高寒草甸群高为3~10厘米,覆盖度70%~90%,常为分散的片状。冬季有冰雪覆盖。
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生草过程发育强盛,形成致密紧实的草皮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未能分解。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部分土壤有永冻土层。
发育于高山森林郁闭线以上草甸植被下的土壤。在中国曾称草毡土。其主要特征是:地表因常有冻裂和土滑作用而呈层状或小丘状;表层由草根交织成软韧的草皮层。高山草甸土可作天然牧场。在亚高山带的有些地区配以防寒和肥水管理措施后可垦为旱作农田,种植青稞、油菜等耐寒作物。
高山草甸土有明显的腐殖质积聚,腐殖质层厚 8~20厘米,呈灰棕至黑褐色粒状-扁核状结构。有机质含量10~20%,以富啡酸为主,胡敏酸/富啡酸 (H/F)比值为0.6~1.0。土壤复合胶体属高有机质低复合度型,以松结合态腐殖质为主。腐殖质层向下颜色迅速变淡。在亚高山带,土壤层次间过渡迅速而明显;而在高山(真高山)带则不甚明显,且AB层出现一个暗色层。剖面中水溶性盐类和碳酸钙已淋失,仅部分高山草甸土剖面的中、下部有碳酸钙积聚。粘粒和三二氧化物在剖面中变化不大,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蛏石。呈酸性至中性反应。土层厚度仅40~50厘米,有明显的融冻微形态特征,底层有季节冻层或多年冻土。
高山草甸土所在的地形、部位多为山坡、高原面上缓丘、冰碛平台、宽谷和盆地等。母质多为残积-坡积物、坡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等。所在地气候以寒冷、中湿、冻结期长为特征;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400~700毫米。
植被属于高寒草甸,以密丛而根茎短的小嵩草、矮嵩草等为主,并常伴生多种苔草、圆穗蓼和杂类草。覆盖度约为70~90%,在临近森林线上限的阳坡还常有灌丛出现。
草场又称牧地,是农业用地之一,指生长着具有饲用价值的各种草类,可供牲畜放牧或收割饲草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按人工干预程度可分为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半人工草场以及割草草场、草库伦(草场围栏起来进行封闭培育)和饲料轮作区等。草场资源既包括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也包括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