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更新时间:2024-09-28 22:57

高屋建瓴(拼音:gāowū-jiànlí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成语出处

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高祖曰:“善。”赐黄金五百斤。(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后人由“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提炼出成语“高屋建瓴”。

成语故事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后,就收走了韩信的兵权。到天下初定,汉朝建立,刘邦当了皇帝后,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在楚地当楚王,没当多久,就有人上书向刘邦报告,说楚王韩信要谋反。高祖刘邦赶紧和身边的诸将商议对策,很多将领自告奋勇要去征讨韩信。

这时,刘邦手下的谋士陈平对刘邦说:“陛下朝中的这些将领都不是韩信的对手,强攻不见得能制服韩信,不如使用计谋去拿下他。”陈平就为刘邦献了一计,让刘邦装作巡游天下,到离韩信所在的陈县不远的云梦泽去巡游,在顺路会见韩信时,趁其不备,将其擒拿。

高祖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假装去云梦泽游玩,路过陈县时下令召见陈县附近的包括韩信在内的各路诸侯。韩信听说高祖来此地巡游,并召见诸候,就早早地守候在大路旁,迎接刘邦。可谁知,刘邦一到,韩信便被刘邦安排好的将士们拿下了。

听说刘邦拿下了韩信,大夫田肯去面见高祖刘邦,想为韩信说情。

田肯一见刘邦,就笑道:“可喜可贺啊,陛下!”

刘邦一愣,问道:“可有什么喜事值得祝贺?”

田肯说:“值得我向陛下道贺的事情,可有好几件呢!第一桩喜事是韩信束手就擒,被陛下拿下了;第二桩喜事是陛下您已经牢牢控制了关中秦地。秦地地势险要,周围又有山河环绕。像这种地势,即便关东有百万军队来袭,您在秦地只需要两万兵马就能抵挡住。占据了秦地这么有利的军事要地,如果您要对诸侯用兵,那就好像是在高高的屋檐上,居高临下地朝檐下倒一瓶水那么容易啊!还有您那齐地,东有琅琊、即墨的富饶为支撑,南有险峻的泰山作后盾,西有黄河,北有渤海。这种地势,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啊!您那齐地土地辽阔,纵横两千里,如果诸侯有百万军队来攻,那么您在齐地只需二十万兵马就可以抵挡住。所以说,齐地与秦地就好比是东秦和西秦,使您如虎添翼!陛下您得此要地,难道不值得祝贺吗?”

高祖刘邦听完田肯的一席话,明白田肯原来是在变相地为韩信求情。田肯说的秦地、齐地,全是韩信定三秦、平齐地的功劳。若不是韩信领兵征战,他刘邦怎能拥有如此关键的齐秦两地呢?

高祖刘邦略一沉吟,对田肯说:“你所言极是!”就下令赏田肯黄金五百斤。随后,刘邦赦免了韩信,没有杀韩信,只是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成语寓意

“高屋建瓴”显示的是一种领袖的“范儿”,是大人物必备的能力。大人物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但是有一点是所有人都要注意的,就是看问题要站在一个相对高的角度来观察,要有一种全局观。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之偏颇,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登高才能远眺,站在高处才能将所有的景物看在眼底。唯有处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之中,才能掌控好所有事情的发展。“高屋建瓴”需要人有一种超越平凡的气概和胆略,在高远立意指导下,从全局观念了解事物的全貌,以充满智慧且独特的方式充分地呈现自己的能力,将事情的发展推向一种极致。

两军对垒时,哪方能率先占据有利的地势,牵制对方的兵力,哪方往往就能在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做事情不能忽视客观的环境和条件,要充分地认识它,利用它的有利方面,这样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该成语结构为偏正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用来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运用示例

南朝梁·萧纲《弹棋谱序》:“望兵棋之式道,上升则博翼穹天,赴下则建瓴高屋。”

北宋·周邦彦《汴都赋》:“加兵诸侯,如高屋之建瓴,水神皋天邑,以先得者为上计。”

南宋·曾极《金陵百咏·天门山》:“高屋建瓴无计取,二梁刚把当殽函。”

清·魏秀仁花月痕》四六回:“高屋建瓴,挂帆东下,克了石首,又克嘉鱼,直薄武昌城下。”

朱自清《那里走》:“这种……生活样式,正如高屋建瓴水,它的影响会迅速地伸张到各处。”

刘伯承《千里挺进大别山》:“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导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种非凡英明和伟大气概,是史无前例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