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八景

更新时间:2022-06-19 10:39

高州明清时期评选的高州八景明清时期评选的高州八景,随着年代的变迁,许多已改变了模样,有些甚至已不复存在。1983年春,高州文联召开“高凉诗会”,初拟《高州八景》。又经县政协文史组召集各阶层代表进行讨论评选,基本拟定了高州的新八景,名曰:观山拂晓;茂岭飘虹;宝光流影;笔架凌空;陵园映日;引鉴飞龙;潘州望月;缅茄迎风。

宋元时期

高州县的文物遗存比较多,南朝梁大通中(528年)设置高州,旧址在今长坡镇旧城村,至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结束。在这段时间内,高州治虽然曾迁往安宁、良德等县城,但从唐代大历十一年(776年)回迁至电白县(今长坡镇旧城村)后,一直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高州州治一直设在旧城。宋代开宝五年(972年),潘州并入高州,仍治旧城。这时高州地域扩大,经济发达,来高州贸易和游览的众多。人们仿效“潇湘八景”,选择最能代表高州风貌的四个景点称为高州四景,元代因之。“高州四景”分别是:大谢通天、石狗含烟、鳌鱼吸水、石井生莲。

大谢通天

这是大谢岭山景。大谢岭又称谢赖山,位于旧城东北部,长4公里,宽2公里,主峰423米,上有赖冈,冈顶建有通天谢赖大王庙一座,山因庙而得名。赖冈周围建有村落24条,均以坑为名,如金坑、银坑等,称二十四坑。据民间传说:占据此岭的是一个大魔王,名叫大谢王。大谢王早出晚归,残害人民,各垌人民深受其害。住在旧城内冯家村里的民族首领冼夫人要为民除害,决心降服大谢王。大谢王也并非等闲之辈,也想与冼夫人一比高低,以显示自己的魔力。他走到高凉山下的冯家村与冼夫人斗法。大谢王先发制人,他举起巨型大铲,往旧城狠命一铲铲去,想把冼夫人与旧城内的冯家村一起铲掉。这时,只见冼夫人侧身一闪,右手用剑往大谢王的铲柄轻轻一按,大谢王的大铲立即移了位,铲口正对着旧城冼太庙门口的大广场,结果把大广场铲出了一个十多亩宽的大坑,后来成了一张大鱼塘。冼夫人用左手拨转大谢王大铲的瞬间,右手又同时举起纸扇,朝大谢王的右肩上用力一拍,大谢王慌忙往左一躲,躲过了冼夫人的拍击。冼夫人的纸扇打不着大谢王,但却把大谢岭下方圆数十里的地方打出了二十四条山坑,后来这二十四条坑变为二十四条村,即今之金坑村、银坑村……大谢王见状,大惊失色,自知不是冼夫人对手,便当场伏倒于地,甘拜下风,表示服从冼夫人调遣,不再残害人民。大谢岭也成了广大群众登高游览的场所。

石狗含烟

这是石狗岭雾景。石狗岭位于高州旧城西北部,岭下是石骨河,岭上有两块巨石相叠,犹如石狗嘴,雄伟奇特。同治四年(1865年),顶石忽坠其一,声闻数十里。山半有苍翠庵。每天早晚时候,石骨河上浮上一层水汽,与山下村庄上的炊烟相混和,缥缈浮游,飘至山顶的巨石旁,犹如石狗含住不放,形成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无数游人。

鳌鱼吸水

这是鳌鱼石石景。位于旧城西南部的鉴江河边。在河边处有一巨石,似鳌鱼头,称鳌鱼嘴。鳌鱼嘴的下颌浸于水中,上颌向河中斜靠。由于河水的流动,水力的冲击,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如遇风大浪高时,则声音更加响亮宏浑,犹如鳌鱼正在一口一口地吸水,十分有趣。

石井生莲

这是莲花井水中的物景。莲花井位于旧城东南部低垌村的一口古井。井呈圆形,口径1.7米,井深2.15米,水深保持1.5米以上。井壁用城砖造砌,井台用河卵石铺筑,井底有一大石板,泉水从石板底下喷涌而出,故又称石井。据说,过去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此井挑水的人,会在井内看到一朵美丽的莲花,从井底冉冉升起,村民便把此井称作莲花井。这朵莲花待到太阳升起后便会慢慢沉下井底消失。相传这一奇特现象被一位在高州传教的外国教士知道后,他便对莲花井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终于发现并破解了石井生莲的秘密,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井底莲花了。

明清时期

元大德八年(1304年),高州改为高州路,路治迁至茂名县城,这是高州治在境内第一次迁至茂名县城。至正十五年(1355年),高州路还治旧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高州路改为高州府,府治迁至茂名县城,此后府治地点一直不变。原来在长坡旧城设置的高州城,改称旧城;原来的高州四景改称旧城四景。明初,高州治从旧城迁至茂名县城,茂名县城即称高州城,后对高州城周围的文物景点进行选评,最后确定八个景点,称高州八景。为了区别于前旧城的高州地域名称,故将高州城的八个景点称为高凉八景。清代因之。这八个景点是:鉴江秋月;茂岭晴岚;石船苍藓;笔架青峰;潘坡丹灶;观山玉井;东山樵唱;双渚渔歌。

鉴江秋月

位于城郊的鉴江,蜿蜒如带,自东北而西南绕流高州城外。每年金风送爽之时,秋夜月朗,江水碧澄,岸边的城廓、青山、蕉林、榕树、禅院、古塔等与高悬的天月一起倒映于江中,充满诗情画意,引来无数骚客争相吟咏。

茂岭晴岚

位于高州县城南郊,笔架山西南。山上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山下有一弧形大湖泊,称南湖塘。每当晴日,湖中的一层水蒸汽缥缈上升,若云若烟,沿山而上,轻纱般地笼罩岭顶,观之引人遐想,其妙无穷。

石船苍藓

石船,相传是晋代仙人潘茂名所使用的遗物。有一年,洪水泛滥,群众被洪水所困。潘茂名从东山上伐来一批大麻竹,扎成一条长八尺五寸、宽四尺的大竹筏渡载灾民。后来潘茂名乘鹤仙去,竹筏化为石船,停靠在炼丹灶旁。还有石篙一条,长二丈许,插入在高城第一河“不要洞”内。由于时代久远,星移物换,石船全身长满一层绿茸茸的苍藓,十分奇特,吸引大批游人观赏。

笔架青峰

位于高州县城南郊3公里的笔架山,山地面积4.5平方公里,有左、中、右三峰,三峰一线并列,形似笔架,因而得名。主峰海拔208米,左右两峰高约百米。山虽不甚高,但由于山北是高州城南郊的空旷小盆地,山南是鉴江小平原,三峰挺拔壁立,因而显得格外峻峭奇丽。每到秋高气爽季节或星期度假之余,到笔架山登高者络绎不绝。

潘坡丹灶

潘坡在高州县城东门岭下,传说是西晋仙人潘茂名设灶炼丹之地,故后人取名潘坡。潘茂名在潘坡设立的炼丹灶遗迹在石船北侧,其土微突,坚硬如石,上有两穴,穴口大如盆。据说如在穴中塞填泥土杂物,经一夜后尽消,空洞如故。后在丹灶上修建一亭覆盖保护,称丹灶亭。今亭已圮,丹灶亦平整为小运动场。

观山玉井

玉井即玉泉井,在高州县城西侧观山玉泉寺与吕祖殿之间。相传西晋仙人潘茂名在观山隐居时,开凿有金、玉二井。潘茂名在潘坡炼丹时,其烟从金井出则黄,从玉井出则白。又传玉井底通南海,故水清常满,煎茶饮之耳聪目明,身轻欲仙。90年代初期修建玉泉寺时,由于要扩大位置而将玉泉井填平。

东山樵唱

高州县城东门岭古称东山。明清时期山林茂密,每天上山砍柴者甚多。他们在采薪之余,爱唱山歌,直抒胸臆,声遏行云。粗犷的山歌声与伐木声、鸟鸣声、蝉叫声交织在一起,给静寂的山林美景增添了流动的旋律,确是绝妙景致。

双渚渔歌

双渚,即上渚、下渚。上渚在高州县城北门外的鉴江中;下渚在高州县城西门外鉴江中,即小瀛洲。双渚景色宜人,常为渔者驻歇之地。每当夜幕降临,归帆的渔民泊舟滩头,在饭饱之余常对月而唱,自得其乐。此种风情,为游人向往。

高州新八景

观山拂晓

观山位于县城之西,隔江相望。晋代,潘茂名在此隐居,后飞升仙去,故又名仙山。上有道教群体建筑。每天清晨,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从东山升起,照在观山的寺观上,把观山上的寺观群体照耀得一片金光灿烂,显得格外肃穆壮观。

茂岭飘虹

茂岭位于高州县城南1公里处,下临大湖,草木郁茂,四时不凋。每当雨后初晴,湖中蒸汽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一条弧形的彩色光带,呈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七色彩虹的外侧,往往又同时出现弧形的彩霓。七彩虹霓在翠绿的茂岭背景映衬下,显得格外悦目,常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

宝光流影

宝光塔位于高州县城西鉴江之滨,塔高65.8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塔基下方是奔腾的鉴江河水,河中穿梭往来的帆船,与整座塔身在河中的倒影,在水流中闪烁摇曳,变幻神奇,十分好看。许多游客到高州观光时,大都会到宝塔前,留下宝光流影的一刻。

笔架凌空

笔架山又名文笔岭,位高州县城南郊3公里处。三峰壁立,形似笔架,秀锐峭拔,直指云霄。风和日丽之际,登山极目,不仅古城风光尽收眼底,尤觉山势奇突,气宇轩昂,有奋发向上,人杰地灵之感。

陵园映日

高州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高州县城观山西侧。陵园是为纪念民主革命时期,在高州境内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200多名革命志士而建的纪念建筑。每当清晨,一轮红日从陵园上方升起,照耀着陵园内的苍松翠柏,常有青少年和游人在陵园中徜徉,凭吊先烈,缅怀伟绩。

引鉴飞龙

鉴江引鉴总干渠位于高州县城北3公里处,横跨鉴江,下为闸坝枢纽工程浆砌石半活动大坝,上为钢筋混凝土高州水库总干渠渡槽,全长200米,高9米,宽1.4米,共分42孔,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灌溉农田20万亩。两座工程连为一体,犹如一条巨大的飞龙在腾空飞越,十分壮观。

潘州望月

潘州公园位于高州县城东门外的文明路侧,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1985年重修,建筑有暇趣廊、九曲桥、逸雅斋、得春亭、分湖亭、榕月阁等游乐设施。公园内从朝至暮,游客如云,特别是星稀云淡,圆月高挂之时,园内的花丛中间,幽林影下,到处都有叹香花、赏明月的游人,它是广大群众消闲憩息的好去处。

缅茄迎风

缅茄树种植于高州县城西岸村,树龄460多年,该树长荚,每荚结核数枚,核长约5厘米,其中核蒂长约2厘米,呈黄色,可雕成双龙戏珠等微形工艺品。1957年,中国政府把缅茄核雕作礼品赠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198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高州考察时也曾专门观赏了缅茄核雕。缅茄树能作微雕用的只有一棵,被称为“中土无双”。缅茄树旁立有石雕一座,名曰“缅茄仙”,相传是当年因缅茄种核意外失落而怀疑婢女所偷,以致屈打而死。真相大白后,婢女蒙冤得雪。后人同情和怀念这位不屈的婢女,便雕像留存,并称之为“茄冤仙”。每当和风吹拂之时,缅茄树上飒飒的风声,恰似诉说这段感人的故事。缅茄树也成了旅游者所向往的游览之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