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高抬火轿)

更新时间:2024-04-26 14:36

高跷(高抬火轿),河南省沁阳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高抬火轿舞蹈表演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当时生活在丹水河流域的人们就有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到了明代,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赋予了抬花轿这种民间舞蹈表演艺术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内涵。相传朱载堉辞爵让位后隐居在九峰山,他的足迹遍布乡村,了解民间疾苦,当他了解到民间的抬轿夫也和吹唢呐的艺人一样被称为下九流,被人看不起的情况后,就想为他们争到地位,于是他对当地百姓十分喜欢的抬花轿这种表演形式进行改进,设计出了踩着高跷抬花轿的表演形式,让人们用仰视的目光看轿夫。后来他又将花轿改为火轿,寓意火旺、财旺。朱载堉还把他研究创作的民间舞蹈应用其中,伴奏用的乐器是他改进后的管子、唢呐,并采用“金鼓经”中的鼓谱。

明末清初高抬火轿得到了很大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高抬火轿仍是万南村春节民间艺术汇演中优秀的保留节目。

舞蹈特色

表演内容

高抬火轿的表演内容主要有三种:第一类是模拟皇帝巡游的场景。表演所需人数最多,最壮观,场景气氛最热烈,参加表演的可达数百人,有宫灯、纱灯、祥伞、棋子灯、回避牌、肃静牌等灯具。另外,还有文武大臣、宫女数十人在轿两旁随行,轿前踩高跷的人员装扮成社会各阶层的人物,舞蹈内容主要反映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喜庆欢乐场面。第二类是清官大老爷体察民情的场景。轿子周围是各种打扮的百姓,围着轿子踩鼓点表演。表演的舞蹈有“豆叶黄”“丰收乐”“王大娘钉缸”“磕瓜子”“打棒槌”“见见花”等,唱的内容大部分是“醒世词”“情理词”和编写的内容。第三类是平常百姓娶亲嫁女的生活场景。轿内坐的是男扮女装的娇媚姑娘,表演过程中不时地向观众撒喜糖,这类表演观众最爱看、也最喜欢。

到了近代,高抬火轿的表演类型主要以第二类和第三类为主。

表演形式

高抬火轿以舞蹈和说唱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以管子、唢呐和锣鼓从旁伴奏。表演过程中,16人分为两班,交替踩着五尺的高跷抬花轿行进,坐在轿内的演员边说边唱。有4至6人踩着6尺高跷转动“祥伞”引领火轿前行,高跷队中另有人踩着2尺至5尺不等的高跷,打着宫灯、纱灯、祥伞、棋子灯和回避肃静牌,模拟皇帝或官员出巡及百姓婚嫁等场面。表演中还融进了“锣鼓经谱”“醒世词”“情理词”等内容。高抬火轿一般在重大节日的夜晚表演,将一般民间舞蹈中的花轿改为火轿,布轿改为纱轿,插上点燃的蜡烛,寓有红红火火、兴旺发达之意。整个表演充满惊险感和喜庆气氛,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表演流程

在高抬火轿舞蹈表演中,先出场的是老虎表演队,他们载歌载舞,在前腾挪扩场,两侧铺以四至六人,持铳扩展边场,以利后边表演队伍行进表演。由二至三人组成“扬杆倌”进行表演,扬杆约有两丈长,固定于轱辘之上,杆顶固定座靠,由一“丑倌”坐上杂耍逗乐,杆后一至二人掌舵控制,后面紧跟“街头剧”民间杂耍表演队伍,人数大约五十至一百不等,在管子、唢呐和锣鼓打击乐器伴奏下,次第展开,穿插表演,其中最大的阵容是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字的队形,甚是壮观。另外,还由五人组成锣鼓打击乐队紧跟高跷舞蹈队,引导火轿表演。再由六至十人组成管子唢呐伴奏乐队,指挥、引领后边“高抬火轿”表演队伍进行表演。由四至六人踩六尺高跷,手持“祥伞”(吉祥、富贵、和合之意)引领火轿前行。后面紧跟十六名轿夫分两班高高抬起大红镏金的八抬彩轿。轿内端坐一位男童妆扮的娇羞新娘(因为民间有大姑娘一生只坐一回喜轿的忌讳)。轿内四壁分三层安插二十支大红蜡烛,轿顶嵌有挑角“四龙拱珠”雕刻,上插烟花燃放,增加气氛。抬轿踩的高跷一般为五尺,其他在前面表演舞蹈节目的高跷从五尺至二尺不等,以利于做难度较大的动作。其中打祥伞踩的为六尺,因为需要祥伞为火轿引路、照明。整个表演队伍两侧、前后由十几个人散开,手持纱灯、火把、棋子灯,以备照明、引路、扩场、维持秩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高抬火轿历史悠久,在整个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内,仅有沁阳市万南村有这样一种踩高跷抬火轿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性。因其有难度较大的表演动作,使人们产生惊奇和惊险的感觉,具有观赏性。在表演中融进了许多独特的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有较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在现代经济大潮下,高抬火轿的存在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危机:一是高抬火轿是一项大型的集体舞蹈表演节目,占人多,组织成本高。二是高抬火轿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表演节目,表演者必须掌握一定专业技巧并且要经常练习,但年轻人大多选择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组织困难。三是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人们对这一艺术的追求逐渐变淡。四是高抬火轿艺人多年事已高,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许多精彩的技艺也随之失传。

传承人物

卫平均,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沁阳市申报,项目名称:高跷(高抬火轿)。

保护措施

为弘扬发展高抬火轿舞蹈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沁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派出专人到万南村调查了解,对该项目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将调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存档;二是制订详细的保护措施不断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三是不断组织会演提高节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沁阳市文化馆(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高跷(高抬火轿)项目保护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高跷(高抬火轿)项目保护单位沁阳市文化馆(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演

2007年4月,沁阳市高抬火轿参加了首届中原文化节开幕式的表演。

2007年春节期间,沁阳市高抬火轿参加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会演。

2007年4月,万南村代表河南参加了由中国民俗协会和河北省邯郸市举办的中原四省第二届中原文化艺术节,沁阳农民将高抬火轿抬到了古城邯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