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村

更新时间:2022-08-19 17:17

高桥村,隶属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博厦社区,位于莞城街道西,距莞城街道办事处0.87千米。该村坐落于平原地带,平均海拔较低,毗邻横塑村、滑石街村。高桥村世居村民以张、陈姓为主。2015年末,高桥村户籍人口185人。

历史沿革

高桥村始建年代不详。

初,高桥村属东莞县文顺乡,清末,属捕厅。

民国时期,属县城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东莞县莞城镇。

1958年,属莞城人民公社博罗营。

1960年,属莞城人民公社博厦生产大队。

1987年,属东莞市城外区博厦管理区。

2003年,属莞城街道博厦社区。

行政区划

高桥村为东莞市莞城街道博厦社区辖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博厦社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006006。

地理环境

高桥村,位于莞城街道西,距莞城街道办事处0.87千米。该村坐落于平原地带,平均海拔较低,毗邻横塑村、滑石街村。

人口

高桥村世居村民以张、陈姓为主。2015年末,高桥村户籍人口185人,其中男88人,女97人;80岁以上5人,最年长者98岁(女)。外来暂住人口226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30人。

经济

高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四季豆。腌制的头菜是东莞特产之一。20世纪50年代有耕地70多亩,后因城市建设和集体发展需要,耕地相继改建为高楼大厦。

2015年,高桥村集体经营以出租物业为主,集体经济收入460.7万元。村民收入来源有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社会事业

高桥村内有老年活动中心1所。

高桥村20世纪70年代通自来水、通电,80年代末通电话,90年代通互联网,90年代末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

交通运输

高桥村有乡道高桥路经过村境。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高桥村因有一长涌洛流经村旁,涌中可通小船,涌岸以麻石砌成高堤,并有石桥横跨两岸,故名“高桥”。

传统民居

高桥村中有广府传统民居1座,位于高桥三巷9号,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四廊结构,面阔15米,进深29米。水磨青砖墙体,麻石勒脚,红砂岩门框,硬山顶,人字山墙,灰脊龙船形制,琉璃瓦面。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商人张镇镛家宅。

本地方言

高桥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莞城话。

风景名胜

高桥村内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东莞可园,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占地面积2204平方米,建筑面积1234平方米。该建筑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布置,围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大庭园空间。根据功能和景观需要,分为3个组群。其中东南门厅建筑组群,为人口所在,是接待客人和人流出人的枢纽;以门厅为中心建有擘红小榭、草草草堂、葡萄林堂、听秋居等建筑。西部楼阁组群,为款宴、眺望和消暑场所,有双清室、桂花厅(可轩)、厨房和侍人室。北部厅堂组群,是游览、居住、读书、琴乐、绘画、吟诗之地。临湖设游廊,题为博溪渔隐,另有可堂、问花小院、雏月池馆、绿绮楼、息窠、诗窝、钓鱼台、可亭等建筑。全园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房,左回右折,互相沟通,通过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联成一体,设计精巧,布局新奇。其艺术特色是:占地面积不大,但园中建筑、山池、花木等景物十分丰富,并运用了“咫尺山林”手法,在有限空间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建筑特点是:第一,四通八达。全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共有130多处门口,108条柱栋,整个布局有如八阵图,人在园中,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迷路。第二,雅意文风。可园的建造者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故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显得文风雅意。

高桥村有宗祠1座,为麻石厅,修建年代不详,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为老人活动中心。

著名人物

张敬修(1824~1864年),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园主,捐府同知,因修东莞炮台有功,被派往广西做官。后升任知县、广西按察使、江西按察使。

张达(1896~1975年),曾任国民革命军军长、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东莞明伦堂董事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