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7 14:29
1949年,属五台县第二区。
1956年,分属高洪口、长条坡2个乡。
1959年,属上游公社。
1983年,为高洪口公社。
1984年9月,由高洪口公社改为高洪口乡。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下辖旺胜庄、北高洪口、南高洪口、瑶芝、河口、石堂峪、复兴庄、德林沟、旺家村、大流治、唐家庄、西岗、麻峪、长条坡、老人坪、东吃水、下新庄、上新庄、寺湾、桑树湾、塔崖沟、大城22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高洪口乡下辖8个行政村:北高洪口村、南高洪口村、旺盛庄村、瑶芝村、河口村、唐家庄村、塔崖沟村、德林沟村,乡人民政府驻旺盛庄村。
高洪口乡地处五台县东南部,东邻河北省平山县,南邻陈家庄乡,西邻茹村乡,北依耿镇镇,距五台县城约35千米,区域总面积115.08平方千米。
高洪口乡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最高峰位于黑古洞尖,海拔1997米;最低点位于清水河,海拔710米。
高洪口乡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春季干旱而多风,夏季温和而湿润,秋季凉爽而多雨;全年无霜期190天,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零下25℃,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35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在-5℃至10℃之间。
高洪口乡境内河道属海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清水河1条,清水河从西至东流经境内北高洪口、南高洪口、旺盛庄、窑芝、河口等村,长7.2千米;泗阳河横穿南北。
2011年,高洪口乡有耕地面积8129亩,人均0.9亩;林地面积10万亩。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总人口867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63人,城镇化率21.5%;总人口中,男性4503人,占51.9%;女性4169人,占48.1%;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高洪口乡人口出生率8.2‰,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8.84人。
截至2017年末,高洪口乡常住人口为4566人。
截至2018年末,高洪口乡户籍人口为7885人。
2011年,高洪口乡农业总产值达到980万元,比2010年增长8.6%。
高洪口乡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马铃薯为主。2011年,高洪口乡生产粮食2435吨,人均280.8千克。
高洪口乡主要经济作物有杏等。
高洪口乡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2011年,高洪口乡牛饲养量1600头,年末存栏1067头;羊饲养量11000只,年末存栏8392只。2011年,高洪口乡生产肉类18.4吨;畜牧业总产值32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7%。
2011年,高洪口乡工业总产值为4833万元,比2010年增长22.6%。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有商业网点36个,职工108人。
2018年,高洪口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个。
2011年,高洪口乡邮政业务收入为15.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为24.2万元。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63人,专任教师3人;小学7所,在校生456人,专任教师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人,专任教师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农村实用人才869人。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22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人。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3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有中央、省、市、县等97个电视频道在该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数为2823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4%。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1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4张;专业卫生人员7人,其中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8人。2011年,高洪口乡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62人次,出院病人762人次。
2011年,高洪口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6.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4%。
2011年,高洪口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08户,人数514人,支出45.2万元,比2010年增长2.3%,月人均73.7元,比2010年增长0.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06人,支出14.3万元,比2010年增长0.1%;农村医疗救助2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医疗救助218人次,支出11000元,比2010年增长3.4%;农村临时救助514人次,支出11.3万元,比2010年增长0.5%。
截至2011年末,高洪口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55千米,投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86.6%;征订报纸1356份、期刊143册;有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821户,移动电话用户2314户。
高洪口乡有沧榆高速公路(境内称五保高速)、G337国道过境。县乡级公路2条,总长15千米。
高洪口乡因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洪水将村冲为两段,始有南北高洪口之分,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