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4 15:19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高等学校招收、录取新生的政策、条件、办法等的总称。因国而异。同一国家的不同学校,其规程亦不尽相同。就普通高等学校的本、专科而言,各国一般均以具有普通中等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证明作为进入高等学校的必要条件。一些国家限定入学年龄;有的国家(如苏联、东欧及亚非和斯堪的纳维亚某些国家)要求全部或某类申请入学者具有规定年限的工作经历;有的国家还对入学者的性别、宗教信仰、种族作出某种限定。
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同该国教育制度紧密相联的,明显反映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特点。世界各国政治、历史背景互异,高等学校招生的形式和内容也各具特色,互不相同。大体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学生持有通过中学会考后获得的各类中学毕业证书,一般便可进高等学校学习,不另举行入学考试。英、法及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主要采用的是这种办法。
学生要通过竞争性的入学考试,合格者方能被录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美国、日本等国家主要采取这一办法。
统一考试和中学学习成绩兼顾。苏联是采用这种制度的典型。
各国高等学校的办学形式、大学生的社会成分及年龄结构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高等学校招生对象的条件、要求等也就随之而异。美国、日本等实行高等学校开放性政策, 在保证重点大学(或“名牌大学”)质量的条件下,采取高等学校多层次办学的办法,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大众化”。地区性强、具有灵活性特色的美国社区学院及日本短期大学、专修学校等,学生入学年龄大都已不作限制。法国的大学为没有学业证书的在职人员组织了专门的入学考试。瑞典、联邦德国等已很重视从在职人员中招收大学新生。苏联规定全日制大学考生婚否不限,年龄可延长到35岁,并优先录取有两年以上工龄的考生;为表现好的工农青年、先进生产者创办大学预科,补习8~10个月后升入本科;采取各种措施以扩大农村青年录取名额。
凡举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国家,一般均规定考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5~7门科目。有的国家如日本等,近年来改为采取二次考试的办法,第一次考核上述各科目,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次由各高等学校进行学术性的测验,考查学生学术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以便决定其入学后到何种专业学习。
关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机构,多数国家已设有专门机构,建立专业队伍,担负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组织、研究和改革工作。例如,日本有“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美国有“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教育考试服务社”,菲律宾有“全国教育测验中心”,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招收高等学校新生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7年起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择优录取新生的办法。按照国务院各次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现行招生办法大致是:规定考生应是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身体健康的未婚青年。统一考试科目规定为:文史类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等 6门科目;理工农医类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和生物等 7门;艺术院校提前单独招生,考试科目规定为政治、语文、外语和专业课;体育院校单独命题,进行体育、文化科目的考试。中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由教育部每年组织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持有关工作。各省、市、自治区则有常设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办公室,负责办理每年的高等学校招生事宜。
大学毕业生都得自找工作,学校或国家不负责分配,但有些国家如苏联、南斯拉夫等则在试行大学招生和分配相结合的制度,由高等学校在招生时同各用人单位签订大学毕业生预分合同,其中对高等学校学生的录取、培养、使用和考核等工作有一系列明确规定。中国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后,将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学校招生、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等办法。他们均须经国家考试合格;后两类学生毕业后不由国家分配工作。
除本科生外的其他层次和形式的高等学校学生入学考试,各国采取的办法虽因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不同情况略有差别,但大体相同。如近年来在很多国家迅速发展的开放大学、广播大学、遥控大学、函授学院、短期大学等等,一般都不限年龄,不举行入学考试。只要求有相应学力,就可办理一定注册手续。至于本科生毕业后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多数国家都由有权授予高级学位的高等学校凭学生个人申请,各种成绩记录、毕业论文质量以及教授推荐信等自行录取,一般也不举行考试。研究生攻读2~3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如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课程,情况也大体相似。中国高等学校中的部分大专招生考试,与本科招生考试合并进行,但录取分数线低于本科生要求。电视大学、夜大学、函授班等形式的各类成人业余(或脱产学习)高等学校,以及研究生部招生,均采取有关部门分别举行考试的办法,考试科目随考生报考不同专业而异,但政治、外语一般都定为必考科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如下
一、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深化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1、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将来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综合科目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或专科综合。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3+X”突出“3+综合”,“3”也要突出能力、突出应用。鼓励开展综合能力测试,以支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
2、高考内容的改革。这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进行这项改革。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各个考试科目的命题都应体现这些要求。要组织有关人员加强研究和实验,使之不断深化。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高考形式的改革。现行的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待条件成熟时再实施 。
4、录取方式的改革。重点是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上录取系统要做到信息编码统一、考生基础信息统一、同级界面统一、高校录取工作软件统一,并且与其他环节顺畅衔接。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既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又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并将带动高校招生考试其他方面的改革。
三、改革的实施步骤
1、1999年广东省即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并将进一步完善;2000年将有六、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这项改革(1999年上半年公布具体方案)。2001年左右在全国推开“3+X”方案
2、在天津市、广西自治区网上录取试点的基础上,1999年再增加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这项试验。2000年争取一半左右的省市建立网上录取系统;2001年基本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3、1999年在全国对全部保送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为以后高考综合科目的命题积累经验。
4、继续深入进行考试科学与测量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考试手段现代化的建设,以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四、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涉及的社会面大,关系着广大考生的直接利益,影响着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活动,各级领导对此要高度重视,既要态度积极、满腔热忱,又要头脑冷静、步骤稳妥。各地要在确定改革实施步骤后,认真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特别注意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工作,以高考改革引导中学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各高等学校在高考科目设置“X”部分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把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统一起来 各级政府和各高等学校要加强对网上录取工作的管理,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确保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一个全国范围内技术标准统一的信息系统,加快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为确保普教、高教及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地推进高考改革,教育部已成立了高考改革实施工作小组,共同研究、组织实施高考改革方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精心操作、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①各国正在努力探索和制定更加合理的招生制度,以求通过这种制度能更加有效、可靠、公正地选拔高等学校新生。
②日益趋向于由国家或民间组织的专门招生考试机构主办高考工作,以便使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统一化、标准化和通用化。
③不仅重视测定考生学习成绩,也日益重视测定考生的智力和能力,考察其健康状况和品德操行表现等,即进行全面考核的办法。为此,不少国家已采取“学习成绩测验”和“学术性向测验”双管齐下的综合考察措施,既重视了解考生掌握中学各科书本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又重视测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理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各种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等等。
④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技术正日趋现代化。例如,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高考评分,速度快,效率高,为每年多次举行高考和更好选拔人才创造了条件。
⑤建立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机构和专家队伍来开展高等学校招生研究与改进工作的国家已日趋增多。有的国家在探索考试学、教育评论学等新兴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