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钢

更新时间:2024-06-12 16:30

高钢,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

人物履历

学习经历

1973-1976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本科生。

1984-1987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8-1989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新闻系 访问学者,研究深度报道。

工作资历

1976-1984 任北京日报社记者,从事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

1987-1993 任邓朴方先生主办的《三月风》杂志专职记者,从事中国社会问题背景新闻采写和选题策划。

1994-1995 任美国《新大陆》报主笔记者和美国《中国导报》主笔记者,从事中国新闻背景分析。

1996-2001 先后任《华声月报》社记者、社长助理、《华声报》电子版主编、《华声月报》社副总编辑、从事中国背景新闻采写和选题策划,领导创办和经营《华声报》电子版。

2001-2003 《华声报》总编辑,领导创办和经营国家级侨务网站——中国侨网

2003年9月,辞去《华声报》总编辑职务,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2019年退休,人大新闻学院2019年新年报告会教职工荣休仪式上,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代表学院向高钢、杨钢元、许建平、成茹四位退休教职工为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的贡献致谢致敬。

参与工作

1997年领导创办华声报电子版,成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从业者。

1999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国家九五科研课题《中国新闻数字化进程》课题组,写作”中国新闻在互联网上的发展”专题。

1999年起草”中国互联网高层发展战略会议倡议书”。

“21世纪中国互联网大会”策划顾问,2000年1月在北京主持21世纪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论坛。

“跨世纪中国互联网高层论坛”策划人,2000年12月在上海主持”跨世纪中国互联网高层论坛”上中国网络新闻媒体21世纪发展战略论坛。

2001年10月作为中国专家被邀请参加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提交《21世纪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论文,并在会上作发言。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新闻采写、新媒体、媒介融合。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基础新闻采访写作、高级新闻采访写作、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网络新闻编辑。

研究生课程:新闻采访写作研究、网络传播研究。

主持项目

“九八五”工程二期项目《数字化和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新闻传播创新性应用体系研究》。

十五“211工程”项目《新世纪新闻传播学科整合创新工程》。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结构、功能与效果研究》。

“九八五”工程校级重大攻关项目《数字媒体内容国家管理体系研究》。

学术讲座

《新闻传播的媒介和内容:媒介融合趋势下传播影响力的建构》。

《互联网舆情的特点与公共危机的管理》。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和教材

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传播边界的消失——互联网开启再造文明时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规划教材·核心教材。

《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本书联合主编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高钢,中新智库秘书长万里。

主要学术论文

《今日的美国新闻界》(上),《国际新闻界》,1987年第4期。

《今日的美国新闻界》(下),《国际新闻界》,1988年第1期。

《国际互联网上的〈华声报〉》,《中国记者》,1997年第12期。

《迎接“第四媒体”时代的到来——《华声报》电子版的实践与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3期

《中国新闻媒体开展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新闻战线》,2000年第6期。

《传媒网站如何营造自身的传播强势》,《中国记者》,2000年第9期。

《21世纪网络新闻业的十大发展趋势》,《中国记者》,2001年第3期。

《受众需求的变化与网络传播策略的调整》,《中国记者》,2003年第5期。

《中国网络传媒发展概况》,《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03年。

《受众习性变化中的网络新闻策略》(上、下),《中华新闻报》2003年8月13日、2003年8月20日。

《怎样为网络媒体写新闻》,《新闻战线》,2004年第4期。

《提升影响力:网络新闻的时代命题》(上、下),《中华新闻报 》,2004年4月28日 、2004年5月12日。

《社会转型期呼唤解释性报道》,《新闻战线》,2005年7期。

《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实务策略》,《新闻实践》,2005年第10期。

《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

《媒介融合时代的选择〈第E种声音〉》,《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年3月。

《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职业新闻人——履行新闻教育责任的思考和实践》,《迈入21世纪的中国新闻教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三极力量作用下的网络新闻传播》,《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6期。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媒体融合时代 如何培养新闻专业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07.9.11。

《优化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国际共识思考》《新闻战线》,2008.4。

《谁是未来新闻的报道者——维基技术的本质及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从谷歌地球的功能演进看未来信息传播的多元维度》 ,《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3期。

《绘制人的社会关系信息图景的尝试及意义——“人立方关系搜索”预示了什么?》,《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中国记者》2009年 第3期。

《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国际新闻界》2010年2期。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责任》,《新闻战线》2011年 第7期。

《中国新闻界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宣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义思考》,《采写编》2011年 第5期。

《手机摄影预示着什么?——公民摄影时代到来的思考》,《中国摄影》 2014年第6期。

《数字驱动:摄影技术模式的改变及影响》,《中国摄影》 2015年第2期。

主要深度报道

《面对民族繁衍的忧患》,《三月风》,1987年第9期。

《眼球:中国七百万盲人的呼救信号》,《中国残疾人杂志》,1989年第4期。

《中国西部:历史与命运的抉择》,《新华文摘》,1991年第6期。

《回归人的世界》,《新华文摘》,1992年第7期。

《让理性主宰人类——面对中国精神疾患的思考》,《朔方》,1995第9期。

《中国农药警示录》,《工人日报》,1995年11月连载。

《农业机械化:梦想能否成真?》,《华声月报》,1996年第2期。

《中国抢建跨世纪交通运输动脉》,《华声月报》,1996年第3期。

《面对信息时代中国如何选择?》,《华声月报》,1996年第4期。

《中国展开修复生命工程》,《华声月报》,1996年第5期。

《百年中国邮政怎样进入新世纪?》,《华声月报》,1996年第6期。

《绿化中国的国家行动》,《华声月报》,1996年第8期。

《荒漠化:威胁中国的阴影》,《华声月报》,1996第8期。

《三峡能否蓄起一方清水?》,《华声月报》,1996第9期。

《战略西移:中国命运的再度抉择》,《华声月报》,1996年第10期。

《世纪末:两亿中国农民的徘徊》,《华声月报》,1996年第11期。

《粮食:中国的世纪之忧》,《华声月报》,1996年第12期。

《耕海牧渔:中国加紧开发水中食物资源》,《华声月报》,1997年第2期。

《面对信息时代中国如何选择》,《时代潮》,1997年第10期。

《遭遇美国教育》,《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10期。

发表文章

高钢在新闻第一线采写新闻二十余年,撰写了大量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背景新闻和分析性报道,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关于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的论文发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国家级学术刊物)、《中国记者》(新华社主办国家级学术刊物)、《新闻战线》(人民日报主办国家级学术刊物)等理论刊物上和《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中国电子商务年鉴》等工具书。

《迎接”第四媒体”时代的曙光》

《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业的缺陷分析》

《中国网络新闻传媒面对的竞争势力》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与环境关系的调整》

《网络新闻媒体如何营造自身的传播强势》

《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学界限的突破》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最初五年发展进程描述》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新阵列形成》

《21世纪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网络新闻传播中受众习性的变化和新闻传播策略的调整》

《中国网络媒体的历史发展进程》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高钢教授在新闻第一线采写新闻二十五年,从记者到总编辑,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注重理论上的总结与探索,在职业新闻生涯中,他采写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度报道。一部凝聚其心血的44万字的专著《新闻写作精要》已于2005年4月出版(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他在人大新闻学院主讲新闻采访写作课,他的职业经历让他能够用活生生的新闻实践诠释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新闻理念。他的课堂场场爆满,在北京地区的第一线编辑记者、新闻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纷纷旁听,教室总是显得特别小。

高钢教授还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第一代从业者,直接创办和领导的《华声报》电子版成为全球知名的中国新闻网站,其新闻信息被华渊生活资讯网(现新浪北美站)、YAHOO和路透社全程购买使用。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新闻网站之一。高钢现担任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支持的《网络传播》杂志的学术顾问。

社会活动

在“中美互联网高层论坛”、 “中韩媒体论坛”、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六十周年“北京人权论坛”、“欧洲华文媒体论坛”以及多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主要荣誉

1981年获中国新闻奖

1983年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奖。

1984年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奖。

1992年被评为有特殊贡献专家,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88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桑市美中友协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