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09:23
鬣狗(学名:Hyaenidae)是哺乳纲、食肉目、鬣狗科动物统称。它们同属于一科,仅4属4种,可分为2个亚科:鬣狗亚科和土狼亚科。中等体型,大小似犬。长颈,后肢较前肢短弱,躯体较短,肩高而臀低;颈后的背中线有长鬣毛;牙齿大,具粗壮的锥形前臼齿,裂齿发育,臼齿退化。颌部粗而强,能咬开骨头。条纹鬣狗体较小,全身布满条纹,多为独居,依靠发达的嗅觉觅食腐肉。棕鬣狗体型较大,分布于非洲西南部海岸,常到海滩寻食螃蟹、鱼等。斑鬣狗仅见于非洲,体型较大,成群猎食,除食腐肉外,能猎捕羚羊。土狼为特化的食蚁动物。
进化主干在古北界和非洲,中新世中期时有一早期特化的中鬣狗类;晚中新世时鬣狗繁盛;新世现生属出现,其中一支豹鬣狗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
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发现了400多万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经过多年的化石研究,专家表示,这一发现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现,对于研究鬣狗类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鬣狗科是一类外观类似犬、个体中等偏大的食肉类动物,其中,上新鬣狗等拥有比犬类更加强壮的上、下颌和更锋利的牙齿,能够轻易地咬碎猎物坚硬的骨头,因此被称为“碎骨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强介绍,札达盆地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地点位于札达沟东侧陡峭崖壁上的黄色砂岩透镜体中,海拔4195米,最先由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颉光普于2012年发现,此后经过干筛,获得化石材料数件,包括一些残破的下颌和零散的牙齿。
研究结果显示,佩里耶上新鬣狗的起源地可能在中国北方,发源的时间为晚中新世末期。早上新世时期,这类“碎骨者”已经成功扩散到青藏高原和遥远的欧洲西部,上新世时期至早更新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消失于大约220万年前后。
体型似犬,长颈,后肢较前肢短弱,躯体较短,肩高而臀低;颈后的背中线有长鬣毛;牙齿大,具粗壮的锥形前臼齿,裂齿发育,臼齿退化。颌部粗而强,能咬开骨头。外形略像狗,头比狗的头短而圆,毛棕黄色或棕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后躯低于前躯。
鬣狗科动物体型中等到大型,10-80千克。最大的鬣狗是斑点鬣狗,体长达到1.5米长,体重在90-140磅之间;土狼是最小的鬣狗,长到大约70厘米,体重只有8千克 ,比大多数狗都要小。四个物种中有三种皮毛上有条纹或斑点(棕色鬣狗没有斑点)。可能有鬃毛。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前肢和后肢长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加上大头和前肢相对大于后肢,使它们看起来像是在爬坡。条纹鬣狗的姿势是趾行,爪子钝且不可伸缩。斑鬣狗的一个独特特征是雌性有扩大的阴蒂和2个阴囊,从外部看与雄性的阴茎和阴囊没有区别。这种形态特征导致人们认为鬣狗是雌雄同体(绝对不是真的)。另一个独特特征是肛门囊,动物会用有气味的分泌物来标记其领地内的物体。相关的灵猫科和匍匐科的肛门囊也发育良好。鬣狗没有阴茎骨。
鬣狗科动物的特点是下颚巨大(土狼除外),前臼齿和臼齿很大,用于咬碎骨头。土狼的颊齿较小,但犬齿锋利且相当大。鬣狗的门牙没有特化,只是每侧的第三颗门牙比其他门牙大。土狼的牙齿公式为 3/3、1/1、3/2-1、1/1-2 = 28-32;其他鬣狗的牙齿公式为 3/3、1/1、4/3、1/1 = 34。它们的头骨没有翼蝶管,它们的听泡像其他鬣狗一样分开(但隔膜不易看见),它们的枕突靠在听泡上,也像猫一样。
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有稀树的草原和荒漠地带。也有一些生活在海岸附近,白天隐藏在稠密的灌木丛、较高的草丛中,以及岩石隙缝。
鬣狗过着母系社会体系的群居群猎生活,依靠发达的嗅觉和强健颚齿觅食腐肉。雌性体重比雄性重10%左右,是两性中强壮、具支配权地位的一方,地位低的母鬣狗生育的下一代地位也低,其他母狗必须负责帮忙照料仔犬。每次狩猎距离最远高达100千米远,狩猎中难免有犬只受伤,受伤者会留在洞穴守护地盘及照料仔犬,狩猎群回洞穴后,会吐出食物喂养其他犬只。鬣狗系群体生活,一个群体大到几十只,小到十几只,每群的首领是一个体格健壮的雌性鬣狗。鬣狗的社会组织等级森严,觅食时“母首领”总能得到一块最大、部位最好的肉食,而且这是理所当然的。鬣狗在群体生活的前提下,有相当大的自由,经常独来独往,单独狩猎,自己吃食。群体的成员往往不是长时间在一起。一旦它们重逢,又理所当然地以集体一员的身份行事,以此体现它们的社会合群性。当两只性别不同的斑鬣狗碰到一起时,雄性总让雌性走在前面。如果只有一块肉,雄的会把它留给雌的。
在非洲大草原上,入夜后草原深处会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声,那是鬣狗在围捕猎物或互相打斗。它们能发出十多种叫声,这对于它的生存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经常在夜间活动,必须依靠不同的叫声来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但这些叫声差不多都非常奇特,常常令人听了感到毛骨悚然。尤其是在一旦寻找到食物,或者发情的时候,所发出的一种强烈的叫声,更是令人胆战心惊。由于鬣狗常常给人们以十分讨厌和喜欢偷懒的形象,所以有些地方流传着只要它在人类的居住地出现,就会带来死亡的荒诞传说。
鬣狗在一起时,好像一群嬉戏的孩子,吵吵嚷嚷,异常热闹。它们用耳朵、尾巴互相传递信息,不停地用叫声互相联系。它们有时高声咆哮,有时爽朗地大笑,有时低声地哼哼,有时吃吃地低笑,声音可传到几千米外。
鬣狗喜欢在夜间捕食,鬣狗能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追逐奔跑速度达每小时40千米的斑马或角马群。斑鬣狗可以单独地、成对地或三只一起猎食,也能整群地进行围猎。单个行猎往往收获不大,5次中有1次成功就算不错了;然而成群猎食,11次中就可能有8次会有收获。有纪录片显示,鬣狗在单独猎食时,如发现食物,会以嚎叫召唤群体前来,甚至能驱走体型、气力更大的花豹。
鬣狗是一类强悍的中型猛兽,它们集体猎食瞪羚、斑马、角马等大中型草食动物,甚至可以杀死半吨重的非洲野水牛,并不是靠吃狮子吃剩的残骸和尸骨果腹生活的弱者,相反,狮子则是经常掠夺斑鬣狗的猎物。鬣狗是动物界有名的“机会主义者”。除了自己捕猎之外,还经常抢夺其它肉食动物所捕获的猎物,比如花豹、甚至狮子。它们的咬合力其实很一般,与花豹相比,略逊一筹。在数量比大于10:1的情况下,它们才可以从花豹的口里抢走猎物。
当鬣狗集体捕获猎物时,它们就会一拥而上,同时撕咬猎物的肚子、颈部、四肢及全身各处。为了防备狮子前来掠夺它们的食物,整个族群的斑鬣狗就一起狼吞虎咽地分享这份大餐。鬣狗是效率极高的食肉动物,短短数十分钟内,猎物便只剩下骨头。
每个斑鬣狗群都有自己的巢穴。洞口野草丛生,洞内四通八达。每群斑鬣狗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般为20平方千米左右。它们严守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别的斑鬣狗群侵犯。如有越界现象发生,双方就会相互对峙,甚至发生冲突,但这种武斗并不多。当一群鬣狗追逐猎物到另外一群斑鬣狗的地盘上以后,如果对方的数目较多,这群鬣狗会把所猎得的猎物让给对方。一旦鬣狗离开自己地盘1000米以外,它们就会失去安全感。在群体中,不管雄性或雌性的成年斑鬣狗在受到刺激时都以张开肛门、排出肛门腺分泌物的方式来标示领域。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埃及、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刚果(布)、科特迪瓦、格鲁吉亚、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利比亚、摩洛哥、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和也门。
(图注:斑鬣狗——橄榄色;条纹鬣狗——蓝色;土狼——品红色)
鬣狗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过着母性社会体系的群居群猎生活,雌性的体重通常比雄性重12%,是两性中相对强壮,且具支配权地位的一方,整群母鬣狗中只有一只母首领才有权可以生育下一代,其他母鬣狗必须负责帮忙照料仔犬。每次狩猎距离最远长达100千米远,狩猎中难免有犬只受伤,受伤者会留在洞穴守护地盘及照料仔犬,狩猎群体返回洞穴后,会吐出食物喂养其他犬仔。雄兽常用摇尾巴的方式向雌兽求爱。
雌兽的怀孕期为3-3.5个月,每胎产1-4仔。幼仔一生下来眼睛就睁开了,重量为1.5千克左右,大约要在土豚遗弃的洞穴里度过11个月的漫长日子,在此期间,雌兽则经常需要外出捕猎,以便使幼仔得到充足的奶水和食物。出生后的4个月里,幼仔全部依靠吃奶生活,甚至当它们的牙齿都已经长出以后,还几乎没有吃过肉。当长到3-4个星期的时候,便可以经常到地面上活动了。像所有的动物幼仔一样,它们对什么都很好奇,东闻闻西嗅嗅,很快就学会了靠鼻子、耳朵和眼睛来认识外边的世界。雌兽的警惕性很高,就连雄兽也不允许靠近巢穴和它抚养的幼仔,因为有时候有些饥饿的雄兽也会吃掉幼仔。幼仔出生10个月以后就可以随着雌兽到各处去玩耍了,特别是一群棕狗在附近吃东西的时候,它们更喜欢跟在后面。幼仔约3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4年左右。
土狼雄性2岁、雌性3岁性成熟。怀孕期90-100天。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为产仔高峰期。每次产仔2-5只,雌雄兽共同哺育。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近危(NT)——2种;无危(LC)——2种。
鬣狗在与它们共存的人类文化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鬣狗通常被视为可怕且值得鄙视的生物。在某些文化中,人们认为鬣狗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盗墓、偷牲畜和儿童。其他文化将它们与巫术联系起来,在传统的非洲医学中使用它们的身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