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18:24
魁纣龙是一种大型异特龙类,体型接近霸王龙,其化石发现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魁纣龙属下仅包含一种,丘布特魁纣龙。魁纣龙与同属于异特龙类的鲨齿龙,南方巨兽龙和马普龙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与这些近亲相比,魁纣龙的生存时间更早,年代为早白垩世的阿普特期。魁纣龙的发现对于认识巨型鲨齿龙类的早期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魁纣龙的属名是tyrannus和titan的合成词,意为“巨大的暴君”,种名是阿根廷的丘布特省。
魁纣龙目前报道了两件标本,正型标本MPEF-PV 1156包含了不完整的齿骨,脱落的牙齿;第3-8和11-14节背椎,近端尾椎,肋骨和脉弧;不完整的左侧肩胛乌喙骨和右侧肱骨以及尺骨;耻骨,坐骨,不完整的左侧肠骨;几乎完整的左侧股骨,腓骨和第二跖骨。
枢椎之后的颈椎均为后凹形。荐椎前的椎体都具备良好发育的气腔。尾椎骨缺乏气腔或者滋养孔,这一点于鲨齿龙和高棘龙不同。背椎神经棘延前后方向伸长,背腹向加深以及内外向加厚,其前后面都发育有强大的韧带附着点。
乌喙骨和肩胛骨愈合。肩胛骨柄较窄,肩峰突较为高耸,与肩胛骨柄略呈90度夹角。魁纣龙较为纤细的肩带骨骼与南方巨兽龙较为粗壮的肩带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南方巨兽龙的乌喙骨更为退化。保存的肱骨和尺骨表明魁纣龙的前肢较短但是比较粗壮。股骨厚实,具备鲨齿龙类的典型的共近裔性状组合:股骨头向近端内侧的方向延申,腓骨的长度小于股骨长度的70%。魁纣龙的股骨长度与南方巨兽龙接近,股骨柄的内外侧向宽度为16.5厘米。
归入标本MPEF-PV 1157包含了颧骨,右侧齿骨,不关联的牙齿,寰椎,第9节颈椎,第7,10和13节背椎,不完整保存的1-5节合荐椎,一些不关联的远端尾椎骨,肋骨,右侧股骨,不完整的第二跖骨,第一二脚趾的第二指节骨和第三脚趾的第三指节骨。归入标本的体型比正形标本更大。
归入标本的齿骨长度为68厘米,吻端的深度为14厘米。齿骨联合处背腹向加深且呈方形。齿骨上大约有16个齿槽。牙齿的远中脊唇侧具有边缘釉质褶皱,这一特征也存在于其它鲨齿龙类中。牙齿前中脊的锯齿具有二裂式的前边缘。二裂式的锯齿边缘在巨齿龙类中也有发现。
目前主流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魁纣龙属于异特龙超科的鲨齿龙类。在鲨齿龙类内部,它与鲨齿龙,马普龙和南方巨兽龙形成了一个小单系。这一单系的成员都具有异常巨大的体型,分别代表了冈瓦纳古陆不同部分的顶级捕食者,且除了鲨齿龙发现于非洲以外,其余成员都发现于阿根廷。魁纣龙是这一单系中最早出现的成员。
根据估算,魁纣龙的体长可以达到11.4-12米,甚至13米。体重大约为4.9-7吨。作为早期出现的南半球巨型鲨齿龙类,魁纣龙的发现有助于古生物学家更好的研究中晚白垩阶段恐龙动物类群的转变。从阿普特期至塞诺曼期的阶段,冈瓦纳古陆上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主要包括大型的鲨齿龙类和棘龙类,而植食性恐龙则以大型的泰坦巨龙类和基干的梁龙类为主。在北非地区还有体长达到12米的鳄鱼。在土伦期的后期,大型鲨齿龙类和棘龙类在南美洲化石记录中的出现频率减少。在南美洲,马达加斯加和印度等地的化石记录中取而代之的是体型略小一些的阿贝力龙类。巧合的是,伴随着这两类大型兽脚类恐龙的消失,其它的一些动物也逐渐消失,包括大头鳄类(典型代表包括帝鳄),大型的基干禽龙类以及梁龙类。
这种在南方大陆上出现的动物类群替换现象在北半球也平行出现。如以高棘龙西亚茨龙为代表的大型异特龙类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暴龙类。植食性动物方面,随着泰坦巨龙类和基干禽龙类的消失,角龙类和鸭嘴龙逐渐繁盛。这种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平行发生的动物类群替代现象说明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变革事件。对于这一事件的详细研究将会使古生物学家更加深入的了解白垩纪末大灭绝前的生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