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华

更新时间:2024-06-27 11:03

魏文华 (1937年1月一2018年8月5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北京琴书演员。

主要作品

1996年至1998年参加了整理录制传统相声的活动,与魏文亮王文玉等人合作完成了传统相声《洋药方》、《杂学唱》、《灯谜》、《学大鼓》、《学评戏》、《汾河湾》、《黄鹤楼》、《天文学》、《学梁祝》等节目。

人物评价

很多人知道魏文华是相声演员,但很少有人知道,魏文华还学过北京琴书,还是一位优秀的北京琴书演员。

“女相声演员活儿的路子很窄,那时,同行就给出主意,让我在相声中主要学唱。”魏文华回忆,“那时,我跟张振圻老先生搭档,他给我量活。张先生人很好,在他的帮助下,我在艺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到1963年的时候,因为政策原因,一大批女相声演员转业进入工厂,魏文华因为嗓子条件好,被留了下来,改学北京琴书。

1964年,魏文华正式拜北京琴书表演艺术家关学曾为师,学习北京琴书。“我当时在南开区曲艺团的时候,就根据录音学了北京琴书《洗油澡》,后来,关先生到天津长城戏院演出,我去拜访他。关先生一看我的演出,非常喜欢,而我也就成为他在天津的弟子。”魏文华说。

1984年,她被调入天津市曲艺团,一年后,魏文华来到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担任教务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两年后,她被学校返聘,担任学校相声专业的教学工作。

一直以来,女相声演员都很少。很多老一辈的女相声演员已经故去了,还在世的,如于佑福(已故)、回婉华等老师,都已经不登台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现在还登台的,天津就我了。”魏文华说。

从小学相声,大半辈子留在了相声舞台,之后,又留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教授相声,这辈子,魏文华和相声是分不开的。说起教学工作,老太太很兴奋:“第一届,我教了8个女学员学相声,现在除了一个,其他都干这行。后来,我又教了一些男学员和女学员。”

北京琴书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天津的发展并不好。面对记者询问,魏文华说,“北京琴书不好学,在天津又没有唱开。关先生在北京,当时天津的演员想学都不好学,而现在,关先生也去世了。”魏文华老师解释,“北京琴书的表演形式是半说半唱,比较通俗,与相声有点相像,它的大部分说唱里都有包袱,很让观众喜欢。但是,北京琴书看起来简单,却不好唱,它没有甩腔,观众听着感觉快到高潮部分了,可它又没有,唱起来总是在板内,观众鼓掌都不好鼓掌。”

2010年6月14日,已经26年没有表演过北京琴书的她登上了中国大戏院的舞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专场上与来自北京的师弟尚文和共同表演了北京琴书经典曲目《鞭打芦花》,博得了满堂喝彩。

人物生平

 魏文华,女,1937年1月出生,天津人,相声北京琴书演员。她生于曲艺世家。其父魏雅三系曲艺乐师,其母魏墨香系曲艺演员。其弟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其丈夫为相声名家刘文亨。魏文华6岁即随父母演出于东北各地演唱曲艺和地方杂曲。1947年拜张文彬(绰号“瞎朴”)为师,学习相声,学演了《六口人》、《四辈》、《反七口》、《报菜名》等传统段子。1952年拜武魁海为师,学演的段子有《八扇屏》、《富贵图》、《暗八扇》、《黄鹤楼》、《捉放曹》等。1956年后以学唱型的节目为主,常演的段子有《学评戏》、《黄梅戏》、《学梆子》、《学大鼓》及《对坐数来宝》等。1964年后兼学北京琴书,1965年拜师关学曾,她学演的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洗油澡》等,颇受观众欢迎。“文革”期间她仍坚持演出北京琴书《磐石湾》等。

落实政策后加入了天津市实验曲艺杂技团,继续从事北京琴书的演唱,曾任天津市实验曲艺杂技团党支部委员和曲艺队队长,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留有她这一时期演唱的北京琴书《将相和》、《包状元招亲》。后于1986年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从事教学管理。退休后,仍被校方聘为专业教师,教授中专和大专相声课程,为培养、挖掘曲艺新人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2018年8月5日,魏文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津逝世。

艺术特点

魏文华最为观众所熟知的还是她的那些柳活,她的柳活节目很多,如《学评戏》、《学大鼓》、《学梆子》等等。由于她的嗓子好,所以她能够惟妙惟肖的学唱一些戏曲、曲艺名家的唱段,她早年录的《学梆子》里面学唱银达子《战北原》“有老夫传将令我就把尔的头杀”一句真假嗓结合,发挥出了女演员的特长。她在《学评戏》中学唱小白玉霜《秦香莲》,鼻腔共鸣运用的很巧妙,是她柳活的经典之作。用骆玉笙的一句话说:“文华这嗓子唱大鼓也饿不着。”可见她的柳活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