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釜中

更新时间:2024-07-09 14:14

鱼游釜中(拼音:yú yóu fǔ zhō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纲传》。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纲传》:“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鱼游釜中”。

成语典故

东汉顺帝永建、阳嘉年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有的聚隐山林抗击官府,有的沦为盗贼。长江两岸,在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尤为严重。当时,张婴就在广陵郡揭竿而起,聚集了数万人在扬州和徐州之间抗击官府,杀了残暴的广陵(今江苏中部)刺史和二千石爵禄的官吏以后,转战于扬州、徐州一带。一直坚持了十余年,朝廷捉拿不住,非常恐慌。这时梁皇后的兄弟“跋扈将军”梁冀为了行报复之心,举荐张纲去镇压张婴起义军。

张纲少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相当的研究。虽然官宦家庭出身,但少纨绔习气,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担任朝廷御史。东汉顺帝刘保,是由宦官扶持当上皇帝的,因此,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互相勾结,专横跋扈,陷害忠良,危邦乱国。目睹此情,张纲深以为忧,毅然向顺帝上书,陈述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希望皇上“割损左右”以顺天下人心。梁冀知悉张纲的奏章后,对张纲心怀不满,于是把此令朝廷头痛的镇压起义军这件难事交由张纲去办,他指使尚书推荐张纲出任广陵太守,目的无非是想以此借刀杀人。

梁冀借顺帝名义下旨要张纲强力镇压,若没有把义军斩草除根,就查处张纲。但是,张纲到了广陵任太守后,改变了过去派兵征讨捉拿张婴的办法,而是使用诱降、抚慰等办法,持续了一段不见成效,张纲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出动兵力搜剿,坚持抚慰当地民众。张纲直接到张婴垒保慰问,反复申示国恩以及有关优惠待遇。张婴开初吃惊,见张纲那么讲诚信,于是前往郡府拜谒。张纲让其坐上位,问长问短,关心义军的疾苦。此时张婴被感动了,他“除去石心,换肉心”,接受了招降。多数义军反对投降,他们说:“若此今日,何必当初?”张婴劝说:“当初为当初,今日为今日。当初是不能忍受残暴才起兵的,再说今日是好官当政,我当拥护。”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后,特别是见当地民众对张纲太守的爱戴,义军将士也深受感动了,同意缴械投降。张纲又前往张婴垒堡再次申明大义。张婴说:“如今听到郡府一席肺腑之言,让我有再生之日,我也知道再这样坚持下去,好像鱼在锅里游,不会久活了!我们决不忘恩负义,真心投诚,才是出路。”张纲即刻允诺不计前嫌,并“约之以天地,誓之以日月”。张婴深受感动,即致谢还营。次日,张婴率部万余人并携双手反绑于背的妻子归降。张纲见状甚为感动,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置酒为乐。并宣布:义军将士的出路可以任本人选择,留者欢迎,去者也欢送。对其子弟欲为吏者一一加以推荐。如此安抚,人情悦服,社会晏然。

张纲息干戈之役,为朝廷立功,尚未升爵,不幸早逝,享年46岁。张纲死后,张婴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负灵扶柩至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直到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

成语寓意

鱼在锅中游泳,虽然暂时还活着,但是为时不久了;燕在幕上做巢,虽然能苟且栖身,但是不得安宁;任何事情,有准备,就不会出现无可挽救的危险,特别是在生死存亡的患难之秋,更要枕戈待旦以防之。如果居安而不知思危,那就像鱼游锅中,败亡就不远了。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鱼游釜中”指鱼在釜中游动,比喻身处绝境,行将灭亡。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鱼游釜中”也作“鱼游釜底”。

运用示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受而庇之,我兴兵致讨,辄来救之,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三一:“不然,皇上命将将龙骧百万,会战于昆明池,尔如鱼游釜中,不亡何待?”

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而今江左势孤危,兵屯江上,鱼游釜底。”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鱼游釜底,燕处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频于危殆,我同胞其何以异是耶?”

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崔十三》:“乃十三自负已智,欣然与念一同舟,与之饮则饮,与之谑亦谑,了无畏忌,即念一亦自谓鱼游釜中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