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蚤

更新时间:2024-09-22 16:34

水蚤是枝角目水蚤科水蚤属的小型甲壳动物。体长约1-2毫米、卵圆形,左右侧扁,体外被两个瓣状介壳,侧体外被两个瓣状介壳,后端有针状的壳刺,头部露于介壳之外;具无柄复眼一对,中眼一个。有前后两触角,其中第一触角小,头背缘侧面的第二触角具强壮的基节和分节的内、外肢。水蚤雌雄异体且异形。因身体在水中跳跃如蚤类,故名。

形态特征

体小,呈卵圆形,左右侧扁,长仅1~3毫米。体外具有2片壳瓣,背面相连处有脊棱。后端延伸而成长的尖刺(壳刺)。头部伸出壳外,吻明显,较尖。复眼大而明显,可不断转动,在复眼与第1触角之间有单眼。吻下的第1触角短小,不能活动;第2触角发达有八九根游泳刚毛。腹部背侧有腹突3~4个,前1个特别发达,伸向前方。后腹部细长,向后逐渐收削。胸肢5对,尾叉爪状。雄体较小,壳瓣背缘平直。吻短钝或无。腹突退化。第1触角长,可活动,有长鞭毛。第1胸肢有钩与鞭毛。水蚤借触角上的刚毛拨动水流向上、向前游动;当触角上举时,身体则下沉,好似在水中跳跃。

春夏季一般仅能见到雌体,营单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夏卵”,较小,卵壳薄,卵黄少,不需受精,可直接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多是雌虫,再进行孤雌生殖。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繁殖,呈一片红色,故称红虫。秋季,由夏卵孵化出一部分体小的雄虫,开始进行两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冬卵”,冬卵较夏卵大,卵壳较厚,卵黄多。受精的冬卵,又称“休眠卵”,渡过严寒或干燥环境,于次年春季气温较高时发育为新的雌体。除少数生活在海水中,多为各种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浮游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

生活习性

水蚤有像梳子一样的冠状物头部位置绿色的尖刺状结构,看见它们,捕食者便没了胃口。尖刺冠状物直径约为200微米,出现于可感受鲎虫释放的化学信号的水蚤后代。令外骨骼水蚤自身一些内部组织的荧光暴露在显微镜的激光光线下,生成了这样一幅光彩陆离的景象。展现低等生物体的这表明,即便是结构简单的水藻,同样在也有其吸引力。细胞在穿过细小的受精管时样子看上去像是变形虫。春天到初夏时,会游在大海表层,吞食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夏季,这种粗新哲水蚤会游至水深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的深海中休眠,早春产卵后就结束生命。春夏季一般仅能见到雌体,所产的卵称“夏卵”,较小,可直接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多是雌虫,再进行孤雌生殖。渡过严寒或干燥环境,细胞(已在它们之间形成)。细胞质充满了液泡,液泡越变越大,释放出含水物质,令两个汇在一起的原生质体缩小变成紧凑的休眠孢子。成熟以后,这个二倍体细胞可以经受漫长、剧烈的压力,然后经过减数分裂,变成新的一代。

人工饲养

水温:18-25℃

pH值:7.5-8.0

溶氧饱和度:通常为70-120%

有机耗氧量:20mg/L

室外培养法

利用水泥池或土坑均可,一般深1m,面积10-30m 的水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10ppm干法清塘后,曝晒7天后加入0.5m深的水,再曝晒7-15天开始施肥。水泥池投放马粪或其他畜粪1.5kg/m3作为基肥。土池的施肥量为4kg/m3,马粪或其他畜粪与1.5kg稻草等无毒的植物茎叶作为基肥。施基肥的目的是促进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为水蚤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从池塘或小河沟中捕捞水蚤,经过清洗、消毒后投入池中,在水温18℃-25℃ 的情况下,大约经过3-4天后水蚤开始大量繁殖。捕捞时应隔1-2天,每次约10%-20%。捞过数次后,如发现水蚤量减少,应停止捞取,马上加注新水,适量追肥。追肥量要根据水色、天气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通常情况下,池水以黄褐色、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为宜。如水色过清就应多施肥,水色深褐色或黑褐色应少施肥或不施肥。追肥时要多种肥料交叉使用(粪肥、氨肥、氮肥、磷肥等),不要使用单一肥料,以利于水中各种元素的保持动态平衡。

室内培养法

室内培养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小,培养条件较易控制。缺点是只能少量的生产。木桶、玻璃缸等能盛一定体积水的容器都可作为培养器具。培养时先将清水(天然水或自来水)注入培养器内,曝晒3-4天后加入新鲜马粪1.5kg/L、沃土20g、稻草或其它无毒植物的茎叶2g。粪与土可直接加入。草类切碎煮沸加入。然后用木棒搅拌后,静置2天。最后进行引种,以8-12个/L为宜,经3-4天后,水蚤就开始大量繁殖。以后根据水的肥度隔5-6天施肥一次。

日常照顾

其实也不太用理它们,只要给予光照、一些喂食,就可以了,至于换水的话每次吸出水蚤后,再加入被抽掉的水量就可以了~~若是藻类太多,放一些苹果螺也不错喔,至于效果,嘿嘿那就要看倌们自己试试。至于喂食的量,一次不能太多,以一次2~3cc就可以了,别认为太少了喔,这样就够了同时也不会造成水质一下就恶化了。至于滤水蚤,这比滤丰年虾好用多了,若是不想滤的话,可以用它的趋旋光性来做,用光照来吸引它们然后用滴管吸出,再来用大量清水洗一洗,就可以拿来喂了。若是想让它们更营养,在喂食前,再喂一些营养液,过一到两小时,再来喂给鱼吃,呼呼这样子更营养。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水蚤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高达本身干重的40%—60%。而蛋白质里含有鱼类生长所需的一切氨基酸。据报道,通常蛋白质饵料仅能增加金鱼代谢强度20%一30%,而金鱼若完全投喂水蚤,代谢强度可提高100%。水蚤体内脂肪含量也非常高,金鱼吞食后会增加肥满度。水蚤体内的碳水化合物、钙质、维生素也都非常丰富。水蚤作为饵料饲养金鱼,其营养价值是其他颗粒饵料无法比拟的。

实际应用

“什么是北极圈内最重要的动物,是北极熊还是冰鸥?答案是水蚤和鳕鱼,因为它们是北极生态变化的天然标尺。”挪威极地环境中心主任萨尔韦·达勒对到访的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如是说。 达勒说,水蚤是一种桡足类动物,处于食物链低端,以硅藻类水生物为食。为了在冬季断绝食物后能够生存下来,水蚤会在体内存储脂肪。因此,纬度越高,栖居在那里的水蚤体内脂肪含量就越多,个头就越大。例如,栖居于亚热带的水蚤体内脂肪含量只有14%,而北冰洋腹地的水蚤体内脂肪含量则高达74%。

“水蚤的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监测极地环境变化的标尺,”达勒说,“通过对比不同年份同一季节在同一纬度采集到的水蚤样本,就可以看到这一区域的气候变化情况,测算出气候变暖的速度以及地域差异。”

达勒说,基于栖居于低纬度地区的水蚤而形成的食物链大致可以描述为“水蚤-鲱鱼-小须鲸”,而以高纬度水蚤为食的动物只有海雀。因此,随着北极圈地区气候变暖,鲱鱼小须鲸就会随着水蚤一同向高纬度海域迁徙,形成物种入侵,破坏极地地区原有的生态格局。而人类捕鱼和捕鲸活动也会随之深入极地,进一步威胁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有一种属于粗新哲水蚤(Neocalanus)群的浮游动物,可将大量的碳素带至海底,甚至将大量碳素封存在海底数百年,研究小组认为此研究可用以了解抑制地球温室效应的机制。

日本研究小组表示,这种浮游动物属于粗新哲水蚤群的一种,身长约五到十毫米。休眠中的粗新哲水蚤被鱼等海中生物吞食之后,二氧化碳的碳素就会被送至深海,根据海水的动向关系,可能要数百年以后,这些碳素才会回归浅海。

专家表示,一般都以为二氧化碳的碳素之所以会被生物运至深海,主要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的缘故。

但是,2002年起,研究小组在日本的三陆海域等采集浮游动物,追查其所在的深度与季节的变动之后发现,粗新哲水蚤平均每一平方公尺,一年之内可将四点三公克的二氧化碳碳素运至深海,此数量就等于浮游植物沉至海底所运送的碳素数量。

从粗新哲水蚤的分布来看,估计在北太平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约是5.9亿公吨,几乎是日本一年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十二亿点八公吨(2004年)的一半,占全世界总排出量相当大的比例。

专家表示,世界上浮游动物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但是浮游动物的数量大约每二十年为一周期就会变成数倍,因此需进一步研究,才能估算出人类最大限量可排出多少的二氧化碳。

专家预估,二十一世纪末,气温上升会导致地上生态系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锐减,因此,详细调查大海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对于抑制温室效应是相当重要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