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8 15:34
鱼贯而入(拼音:yú guàn ér r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鱼贯而入”。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率十八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国。钟会带领的魏军在剑阁(今四川剑阁西)被蜀国大将军姜维阻截,无法前进。邓艾写信向司马昭建议说:“现在蜀军军力不强,应抓住这一机会,我率军从阴平(今甘肃文县北)出发,通过小路可绕过剑阁天险到达江油(今四川江油东),距离蜀国都城就只有三百余里,以奇兵攻袭肯定能够拿下。那时,守剑阁的姜维就会分兵救援,于是钟会即可前进,如果姜维不肯分兵,蜀国后方的军队就无力对抗我的军队。正如兵法所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如按我的计策,可以乘虚而入,一举灭掉蜀国。”
司马昭接到邓艾的信后,马上同意了他的方案。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出发,在人迹罕至的小路上行进了七百余里。这阴平小道要经过七百多里荒无人烟的高山深谷,十分眼险。同时,由于运输困难,还受到饥饿的威胁。邓艾身先土卒,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将士们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一路高山深谷、急流险滩,历经千辛万苦。不久,魏军军粮将尽,走到一处悬崖边,前方没路了。如果再到达不了江油,全军就会困死在深山中。情急之下,邓艾用毛毯裹住身体,率先从悬崖滑了下去,全军将士也一个个攀着藤枝、顺着崖壁通过。就这样,当邓艾的军队突然出现在江油时,把守江油的蜀军将领马邈毫无准备,只得束手就擒。
“鱼贯而入”中的“贯”字本义是穿串钱币的绳子,如白居易《伤宅》“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后来由穿钱的绳子代指钱串,后又引申为次序、有条理的意义。社会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秩序才能更良好地运转,而排队正是非常基本的秩序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排队是文明最基本的体现,体现着平等、礼让与和谐。自觉排队,“鱼贯而入”的方式,反而能使大家避免拥堵,最高效的通行。
“鱼贯而入”指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宋·魏了翁《古今考·缮治河上塞》:“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逶蛇而北,予谓塞垣,即长城也,此岂足恃?恐是扼险据守,胡骑穴隙鱼贯而入,即易击耳。”
明·罗懋登《西洋记》三回:“只见众官们鱼贯而人,挨序次跪在阶前。”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登时众人都到门前,先投门生名贴并贽见礼,卞滨迎至二门。众才女除卞、孟两家姊妹在后,其余都是按名鱼贯而入。”
清·墨浪子《西湖佳话》卷四:“正要进去查问,接着那些大男小妇,就如点卯一般,鱼贯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