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之俊

更新时间:2024-08-28 20:37

鲁之俊(1911-1999)江西新城(今黎川)人。著名外科学和针灸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主要创建人,新中国中医科研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基人。

个人简介

1928年考入北平陆军军医学校(国防医学院前身)医科,1933年毕业。曾到国民党广西、广东军医总院及国防医学院任医生、助教兼德语专业翻译,按照党的“学好技术、联络人才”的指示,为投身革命做准备。1938年夏,国民党军医署指派鲁之俊前往德国进修战伤外科。他拒绝赴德,以安置家属为借口,与大学密友、中共地下党员龙在云一起带两家人从广东韶关秘密出走,在日军疯狂进攻的战乱中历经艰难,于同年11月找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由李克农、钱之光同志介绍前往延安。为此,国民党军医署以“临阵脱逃”罪名通缉他。经我党缜密安排,鲁之俊与家人于1939年初陆续辗转到达延安,同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八路军。

个人经历

鲁之俊到延安后深感我军严重缺乏专业医务人员,提出到八路军卫校(后改为中国医科大学)主授外科学,并先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医院医务主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并在该院开设针灸专科。后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抗日战争期间,鲁之俊既在医大教书,又在医院看病,是西医外科专家,还承担了部分党和军队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任务。他不懂中医,在教学和医疗上用的都是西医方法。而他在1940年代听到毛泽东关于“要团结中医,发挥中医作用”的讲话后,就虚心向中医针灸大家任作田学习,并在白求恩医院中开展针灸临床。1945年6月间还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针灸治疗的初步研究”一文,就此,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鲁之俊特等模范奖,以表彰他团结中医,为革命、为人民的健康而研究及推广针灸疗法,从而使人民军队及边区百姓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6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实践,对后世中国及全球的针灸研究及临床起到了重大历史作用。

1947年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鲁之俊在二野推广针灸疗法,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三野、四野也推广针灸疗法,他编写的《针灸讲义》是每一个卫生员背包中的必备之物。在1950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朱德总司令号召要团结中西医,向鲁之俊学习。

建国后,鲁之俊历任西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重庆市军管会卫生部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卫生局局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联合会筹委会执行主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鲁之俊主动请缨,筹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同年12月,中医研究院成立,这是我国最大的中医药研究机构,鲁之俊任第一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当时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示祝贺。在任院长二十多年中,他坚持中西医团结,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专家共同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运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以及教材编写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医学继往开来、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为争取中医药学、针灸学在世界各国的合法地位,为维护国际上众多针灸医学组织的团结,鲁之俊不顾年事已高,辛勤出访,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团体会员组成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于1987年在北京成立。鲁之俊被全体执委一致推选为终身名誉主席。

主要著作有《新编针灸学》,为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学习针灸的讲稿编成。鲁之俊考虑到当时边区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针灸学讲义,多次印刷,发给学员学习。该书包括针灸效能及其理由等11个部分。书中还有某纵队挺进中原时一万余人接受针灸治疗的统计,是当时一份鲜见的病案资料统计,客观反映出当时边区使用针灸治病的实际情况。讲义经过修改,在1950年正式出版,书名为《新编针灸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