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9 16:30
鲁国尧,男,1937年1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人。现为南京大学退休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中国音韵学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第二主编、多种语言学杂志/语言学辑刊编委、《辞海》编委和分科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之一。
1952-1955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中学生。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毕业(当时学苏联,北大、复旦的中文系首先改为五年制),
196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当时中国尚无学位制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1962年因学习成绩优秀,导师周祖谟教授推荐至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语一学期,
1964年为“古代汉语”课教师王力教授选拔任其助教。鲁国尧教授是周祖谟先生、王力先生的入室弟子,是王、周二先生之后大陆音韵学界最有成就的音韵学家之一。
1965年高等教育部分配至南京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0年为南京大学汉语史博士点(1995年后更名为“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创点者,同时国家学位委员会文学评审组评为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0年-2006年任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该学科1990年获得汉语史博士点,2001年、2006年两次获得国家重点学科第二名(次于北大)。
2007年底退休。在南大任教42年多,为国家培养了语言学者数十人,其中多人很有成就,成为各大学的骨干:所指导的外国高级进修生,其中有若干蜚声国际语言学坛。
先后兼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大学、南昌大学、南通大学、安徽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甘肃联合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应邀至台湾成功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音韵学专题半年。
1990年-1991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外籍研究员,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从事讲学与研究工作,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发现宇内孤本南宋孝宗年间的音韵学要籍《卢宗迈切韵法》,使之回归祖国,并对其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
1992年为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法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
1986年、1989年获第一届、第三届王力语言学奖金。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1998-2010年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成员。学术刊物《中国语言学》第二主编,《南大语言学》主编,《中国语文》《汉语史学报》《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等刊物/辑刊编委。
2008年6月14日晚,鲁国尧应邀为复旦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音韵学发展的大势”的讲座。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鲁国尧详细阐述了近些年来研究音韵学的心得,就音韵学的产生时间、中国韵书的独特性、对陈澧和高本汉的评价、上古音的构拟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鲁国尧认为,汉语的特点决定了中国音韵学发展的走向,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是中国音韵学发展的生存环境。最后,鲁国尧指出了中国音韵学的发展趋势,强调语音学史、通语史、方言史的研究是中国音韵学发展的三大任务。讲座结束后,鲁国尧又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2008年12月11日晚19时,在人文学院320报告厅,南京大学教授、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鲁国尧先生,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广大师生奉献了一场题为《汉语诗歌绚丽的亮点――韵》精彩报告。
2010年秋,受聘为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国初学术与多元创新等、王力先生学术讲座:汉语上古音阴声韵具辅音韵尾说质疑、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古诗文吟咏、王力先生学术讲座:高本汉接受史的研究、汉语诗歌绚丽的亮点、高本汉与中国、词学家的词韵与音韵学家的词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侵入”。
鲁国尧教授多年来提倡“三史”(汉语方言史、汉语通语史、中国语言学思想史),“一学”(文史语言学),“一法”(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的“新二重证据法”),“一律”(国力学术相应律)和“二‘不’方针”(不崇洋、不排外)。
鲁国尧教授于学术老而弥笃,且“衰年变法”,近若干年致力于“坚实、会通、创新”和“义理、考据、辞章”。可以说,鲁国尧教授是当今中国语言学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之一。
鲁国尧结合自身知学、志学、治学的人生经历提出治学三要:坚实、会通、创新。鲁国尧对中国人认识汉语语音结构的千年历程做了梳理。鲁国尧指出语音易消逝、难保存的特点加大了语音研究的难度并介绍了整音注音法和拆音注音法。
鲁国尧主张做学问要坚持跨学科研究,他称自己是一个学科“扩张主义者”,他的学术研究兴趣不仅涉及语言学科的各分支学科,还涉及到文学、史学、美学、文献学等人文学科以及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等相关领域。同时,鲁国尧也是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的拓荒者,他首次提倡建设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学科并努力实践之。鲁国尧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学术贡献及学术思想。其学术贡献具体表现在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创性观点上,而其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国力学术相应律、“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以及“不崇洋”“不排外”的“二不方针”等。
鲁国尧认为通泰方言中表示“硬币非汉字面”的词“漫儿”与陇西方言若合符契,并推论“漫”是从两千年前的中亚语言里借来的音译词。鲁国尧由此提出:研究语言的历史,应该运用“二重证据法”,即将历史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相结合,如此方能使结论成为“铁案”。
鲁国尧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将汉字文化传承下去。
鲁国尧教授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也就是“语言入侵”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了这两场“语言入侵”,就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影响汉语,同时随着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汉语北方话又深刻地影响了吴方言区,使其北域的语言性质发生了变化。鲁国尧教授引用大量的文史资料来说明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对汉语的影响和汉族人口南迁的情况,并且运用图片资料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情况。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次的语言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为推链式的“语言入侵”。同时,他也列举了与其观点相左的其他学者的论说,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鲁国尧教授提出了“文史语言学”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陈寅恪的“诗史互证法”的基础上,其中蕴含了其多年学习和研究的经验和心得。
鲁国尧由今溯古、广征博引地梳理论证了“宋词必押韵、宋人不制韵”,认为明清人归纳了唐宋词用韵并编纂了《词韵》。鲁国尧根据其几十年对2万多首宋词的分析,得出“宋词韵十八部”的结论。
其论著涉及音韵、方言、词汇、辞书、语法、文字、通语史、文史语言学、语言学思想史、文献学、词学(词韵之学)等方面。
鲁国尧教授为《辞海》(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2009年版)主要编写人。著有《鲁国尧自选集》(1993年),《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2003年,72万字),《语言学文集:考证、义理、辞章》(2008年),《孟子译注》(合作),《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合著)。翻译美国学者F.S.Hsueh著《Phonology of Old Mandarin》(《中原音韵音位系统》)(合译)、校订丹麦学者HolgerPedersen著《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中译本。
鲁国尧教授发表论文约百篇,如《“振大汉之天声”——对近现代中国语言学发展大势的思考》《试解“徐通锵难题”——再证“国力学术相应律”》《就独独缺〈中国语言学思想史〉?!》《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论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学思录:说“文史语言学”》《“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从宋代学术史考察〈广韵〉〈集韵〉时距之近问题》《话说江苏语言学家》《对诗经音系阴声韵具辅音韵尾说的思考》《中国音韵学的切韵图与西洋音系学(Phonology)的“最小析异对”(minimalpair)》《沈括〈梦溪笔谈〉所载“切韵法”绎析》《卢宗迈切韵法述论》《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研究明清官话基础方言的廿三年历程:“从字缝里看”到“从字面上看”》《愚鲁庐学思脞录:“智者高本汉”,接受学与“高本汉接受史”……》《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宋词阴入通叶现象的考察》《宋代福建词人用韵考》《宋代江西词人用韵研究》《元遗山诗词曲用韵考》《白朴曲韵与〈中原音韵〉》《“方言”和〈方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著作与元代语言》《<南村辍耕录>与元代吴方言》《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通泰方言研究史脞述》《“隶书”辨》《<孟子>“以羊易之”、“易之以羊”两种结构类型的对比研究》《台湾光复后的国语推行运动和<国音标准汇编>》《创造新词的心路历程》《赫尔格·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十三题》《<先秦儒家修辞要论>序》《李无未<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史>序》《校辑本〈山中白云词〉之讹误》《从曲律、曲韵查核诸家对白朴曲点校的失误》,等等。还有《郑成功两至南京考》(史学论文)。
鲁国尧先生是当今语言学界是最富有文采的学者之一。语言学,尤其是音韵学,在许多人看来乏味枯燥,而鲁先生却读之忘情,下笔有神,文章中常常恰当地引用古代典故、佳句,神采飞扬。
鲁国尧先生生活求俭,为学求繁;教学一丝不苟,对人和蔼宽厚。从他的身上,能看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可敬可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