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鲁迅纪念馆

更新时间:2024-05-08 21:06

广州鲁迅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号,占地面积43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是社会历史类名人专题纪念馆。

历史沿革

广州鲁迅纪念馆所在大院原为清代科举考试的贡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时改建为两广高级师范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中山改办为广东大学,同年1月20至30日在此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民国十四年(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此举行。民国十五年(1926年)下半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大学。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8日,鲁迅由中共广东区委推荐、中山大学聘请,从厦门来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至同年9月27日离开,鲁迅在广州8个多月。先住在大钟楼,同年3月29日迁居白云楼(今白云路7号)。

1957年,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广东省委决定在钟楼内筹建广州鲁迅纪念馆。

1959年10月1日,广州鲁迅纪念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同日开放,归广东省博物馆管辖。

2007年,闭馆修缮。

2012年,广东省编办批复广州鲁迅纪念馆从广东省博物馆单列出来,独立建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直属广东省文化厅。

2016年11月12日,重新开馆。

建筑布局

广州鲁迅纪念馆占地面积43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广州鲁迅纪念馆钟楼因楼顶安装大时钟而得名。坐北朝南,平面似“山”字形,总阔37米,总深51.1米,建筑占地1890平方米。黄墙白线褚色门窗,砖木结构。

广州鲁迅纪念馆南侧前楼正中长宽均为4.5米,高5层24米。第五层作大比例收分,四面装置了时钟及长圆形玻璃窗,顶部设旗杆。正门前是拱券形柱廊,宽4.9米,深4.9米。南侧建筑其余为两层,首层方形窗,第二层拱券窗,在窗户之间的墙面上端饰有花草图案。首层内有“十”字形走廊,东西两侧房屋当年是中山大学政治训育部和隶属于教务处的注册部、出版部的办公室,西侧有木楼梯通往二楼。二楼也有“十”字形走廊,东侧原为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和秘书室、事务管理处办公室,西侧是校务会议室和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

广州鲁迅纪念馆前楼后侧当中接连礼堂,首层面积300多平方米。礼堂内大部分为一层,净空高,后面小部分作两层。礼堂两侧的墙面上有上下两排窗户。礼堂之东西两翼为柱廊式平房,后拆除廊的间隔,改做展厅钟楼前面有一道嵌着铁栅的矮墙,围合形成前院和两侧走道。

广州鲁迅纪念馆设有《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等四个基本陈列,以及广东贡院历史陈列馆、欧阳山陈列室和萧红陈列室。并恢复了国民党一大会议礼堂、鲁迅旧居和中山大学会议室等。

鲁迅生平与纪念陈列通过大量的鲁迅书信、手稿、历史照片、实物资料,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世纪文化巨人鲁迅的光辉一生,体现了鲁迅的思想精神特质。

纪念陈列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绍兴、南京、日本、北京;第二部分:在厦门、广州;第三部分:在上海;第四部分:继承鲁迅思想文化遗产,发扬鲁迅精神。展出展品400多件/套。

鲁迅旧居复原陈列真实复原鲁迅在钟楼二楼居住时的场景。一为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靠墙放着木板床,床上是用竹竿撑起的麻布蚊帐和一床蓝花被面的被子,床尾放着有鲁迅亲笔书写“LS”字样的藤箱;窗边放着一张七抽屉书桌,桌旁的藤书架上整齐地摆满线装书卧室的另一侧,放了方桌和木椅,用来吃饭和接待来访者。整间卧室十分宽敞,陈设却非常简单。二是中山大学紧急会议室:拱形的窗户向着楼外广场,屋子中央放着旧式长方形会议桌,桌旁排放着20多张靠背椅。

中国国民党“一大”与首次国共合作史料陈列以翔实的史料反映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首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国共合作的酝酿;第二部分:国共合作的实现;第三部分:国共合作历史作用。

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复原陈列真实复原了民国三年(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钟楼礼堂召开时的场景;主席台上的墙面悬挂着孙中山像,两旁分挂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主席台上为中央临时执行委员席;台下左右长椅为代表席,共有196个席位,长椅背后写有编号和代表姓名。

馆藏文物

综述

广州鲁迅纪念馆馆藏鲁迅、许广平手迹,鲁迅生活遗物,近现代书画,油画原版,《鲁迅在广州》连环画稿等藏品100余件。主要来源于征集、购买、社会人士捐赠和专业人员集体创作。

截至2019年末,广州鲁迅纪念馆藏品有2306件/套。

重要藏品

藏品保护

广州鲁迅纪念馆藏品均由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部进行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地保存管理。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广州鲁迅纪念馆编辑出版组织广东著名画家创作《鲁迅在广州》连环画;参加《广东鲁迅研究》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编制《广州鲁迅故居》和《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宣传简介。

广州鲁迅纪念馆曾任馆长张竟受聘为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教授,讲授《鲁迅思想研究》课程多年。

学术研究

广州鲁迅纪念馆出版的主要专著14部,获奖专著两部:1977年张竟《鲁迅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被评为“内容翔实可靠”;1981年张竟任北京鲁迅研究室注释工作组组长,主持《鲁迅日记》上卷注释任务,注释文数十万字,编入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15卷;1982年张竟《广州鲁迅故居》(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6年郑心伶、王祚庆《鲁迅作品赏析与教学》(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首届全国教育图书出版奖;2003年王祚庆《鲁迅学卮言》(珠海出版社出版),荣获广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广东鲁迅研究学会颁发的论著奖三等奖。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其中张竟《广东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宣传工作》,获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纪念奖。

合作交流

广州鲁迅纪念馆历年来主持与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鲁迅博物(纪念)馆馆际交流会:主办2007年“鲁迅研究热点问题”等全国学术研讨会;参加主办深圳“2007·广东鲁迅论坛”;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现状与发展前瞻学术研讨会和谐社会与文博事业”研讨会、“全国首届国耻教育研讨会”、“中共三大全国研讨会”、“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全国研讨会”、“纪念广州起义80周年”全国研讨会等中国学术研讨会。

相关历史

民国六年(1927年),鲁迅到广州后,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组织委员会委员,为中山大学学生开设了“文艺论”“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等课程。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革命活动,与广州的中共党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曾于同年3月间到文明路中共广东区委机关秘密会见了区委书记陈延年,并先后应邀到中山大学岭南大学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广州知用中学及香港等地演讲,阐述其文学观点,号召人们向封建主义开战。还在黄花节纪念会上强调革命尚未成功,号召人们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奋斗鲁迅满怀激情和期望来到革命策源地广州之后,却敏感地察觉到“红中夹白”的局势,清醒地指出广州在表面的革命热潮之下,白色气氛的浓厚和革命陷于低潮的危险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开始大肆屠杀革命者。同年4月15日凌晨,反动军警包围中山大学,逮捕进步学生数十人。鲁迅闻讯,于当天下午冒雨从白云楼赶到中山大学,主持召开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营救活动未能奏效。鲁迅谢绝中山大学委员会的挽留,辞职蛰居白云楼写作。他鄙视新权贵们的威迫、利诱及特务的盯梢,以锐利的笔锋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扣丝杂感》《谈“激烈”》《略论香港》等杂文。是年9月27日,鲁迅与许广平乘船离开广州赴上海。

所获荣誉

1995年,广州鲁迅纪念馆被评定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单”。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由省财政全额拨款到广东省博物馆统安排。

人员编制、组成:共有人员4名,全部采用聘任制。副馆长1人,陈列、研究员两人,资料员1人。

服务观众项目:免费向市民开放,免费发放宣传页、相关资料和纪念品,提供咨询、讲解接待等服务。

观众接待:年均观众人数约8万人次。

下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贡院明远楼。

参观信息

广州鲁迅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号。

从越秀区人民政府出发可乘坐公交:517路、广12路、80路、264路。

80路:越秀区人民政府—广东大厦站上车—正骨医院—大东门(越秀北路)—越秀中路(鲁迅纪念馆)站下车。

9:00—17:00(周一闭馆除外)。

免费参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