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3 13:43
鲇(nián)形目(Siluriformes),硬骨鱼纲的1目。世界有31科约2200种。“鲇”常写作“鲶”。因两颔多具发达的须(多者4对),在过去分类系统中被称为丝颌类。又因鳔借一列韦氏小骨与内耳相连,而和鲤形目、鲑鲤目及电鳗目一起组成骨鳔类。鱼体大多裸露无鳞,有的被以骨板。头骨无顶骨,下鳃盖骨等。上颌骨一般退化变小,无齿,仅作为上颌须的须基。第二、三、四节椎骨愈合为复合椎骨,第一及第五节椎骨常分别固连或愈合于其前后。齿发达。眼小。胸鳍及背鳍常有用于自卫的硬刺,刺基分别与喙骨或背鳍基板形成特殊的制动装置,一旦竖起,外力不易使之复原。脂鳍常存在。
本目均为底栖肉食性鱼类,很多是重要的食用鱼,也是一般的游钓鱼。须鲶鱼个体最大,长达2米以上,重约250千克。目内大多为刺毒鱼类,背鳍以及特别是胸鳍的硬刺附有毒腺,可致伤痛。鳗鲇尤毒,可致人死。南美毛鼻鲇科有些种类可在鱼类或其他动物体上营寄生生活,长不到50毫米的寄生鲇能钻入在河中洗澡的人的尿道。
体裸露无鳞或具骨板,上颌骨退化仅留痕迹,支持口须。常具脂鳍,胸腹鳍前常具一强大的鳍棘。下鳃盖骨缺如,无肌间骨。由于具韦伯氏器,前面几个脊椎骨趋于愈食等特征,过去有时将该目并入鲤形目。第五脊椎骨与前面的脊椎骨间常以锯齿状缝相连接。内蒙古自治区现知有2科。
体裸出或被骨板。上颌骨退化,仅余痕迹,用以支持口须。口须1-4对,上、下颌有齿,咽骨正常具细齿。无续骨、下鳃盖骨及顶骨。第2、第3、第4(有时第5)椎骨彼此愈合。无肌间骨。常具脂鳍,胸鳍位低,常和背鳍一样具一强大的骨质棘。鳔大,分3室,鳔中隔的构造复杂,少数种类鳔包在脊椎骨变异的骨质囊中。无幽门盲囊。该目是分布广泛的淡水鱼类,但在北海水系第四纪的地层中发现有鲇类的存在。在热带、亚热带以及中纬度区域的大陆水域中,鲇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全世界有34个科,310个属,约2316种,我国已知13科,32属,132种。
绝大多数生活于淡水,仅海鲇科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鳗鲇科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近海,大洋洲只有以上2科;南美洲有13科;亚洲有12科;非洲有6科(其中3科与亚洲共有);北美洲只有鲿科,39种;欧洲无特有科,仅有鲇科的2种。中国有11科近100种。
在西藏分布有1目1科7属11种。鲇形目鱼类的特征是体长形。口不能收缩,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带。须1~4对。背鳍、胸鳍一般具硬刺,通常具脂鳍。部分类群体被皮刺或骨片,多数类群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或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