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14 08:48
鲘门街道,隶属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位于海丰县西部,北与赤石街道相接,西与小漠街道相邻,东与梅陇镇相连,南边面向红海湾,辖区面积34.5平方千米,海岸线23千米。2019年末,鲘门街道户籍人口共19067人。截至2022年10月,鲘门街道共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
清代属杨安都石南约(后析出设鲘门约)。
民国时期先后属四区和三区。
1950年,建政设鲘门乡属四区。
1953年,设鲘门区。
1957年,撤区建鲘门乡。
1958年10月,成立鲘门人民公社。
1983年3月,撤社设区。
1987年1月,撤区建镇。
2019年10月10日,鲘门镇撤镇设街道。
截至2022年10月,鲘门街道共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
鲘门街道位于海丰县海丰县城西南部的红海湾畔,西北与赤石街道相接,西南与小漠街道相邻,东北与梅陇镇相连,南边面向红海湾,辖区面积34.5平方千米,海岸线23千米。
2019年末,鲘门街道户籍人口共19067人。
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9034.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11万元,农业总产值24823.7万元(渔业生产总值22052.2万元)。渔业是鲘门的支柱产业,渔业生产总值约占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76%,渔民主要集中在民生村和民安村两个渔业村,全镇共有大小渔船700多艘。鲘门的农业产区主要在红泉和红源两个村,种植品种以水稻、番薯为主。
2017年末,鲘门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3亿,其中工业生产总值4.2亿元,农业生产总值3.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亿元。
1988年全镇小学6所,学生1487人,教师67人。鲘门中心小学于2002年被评为县一级学校。鲘门中学是镇里唯一一所中学,1988 年时学校位于鲘门圩的西北边岩公山下,因为修建高速公路,鲘门中学在民生村委菜园海边择址重建,1992-1993学年在旅社路租用供销社厂房作为临时校舍过渡,1993 年9月搬人海边新校舍。2004年,全镇有建制小学5所,小学教师103人,学生2312人。中学1所,中学生
2020年,鲘门街道有1所中学鲘门中学。
2016年, 鲘门街道推进国道G324线双向6车道扩建工程,加快后港溪两侧道路改造工程立项申报,支持重点村道开工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升级改造泗马岭灌区,新建塘尾路口至新乡石牌桥的排洪沟,完成石排、百安、长坑等3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鲘门街道设有厦深铁路骺门站、深汕高速出入口,国道G324线贯穿全境。
鲘门因港口正中有一芒屿岛,左右两侧与百安山和新径山之间有二条航道,状似在港口设了两套门户。又相传这里西南海面多产鲘刀鱼,故名。
百安在海丰县城西南25公里。属鲘门镇。相传村民由本县梅陇镇鸭头村迁此,取意“百废待兴,万事平安”得百安。
鲘门民间方言,有福老话、客家话、尖米话三种方言。福老话是鲘门街道的主要方言,主要分布在鲘门圩内、围内村、老汪村和百安村。操尖米话者其祖先部分于明清先后从东莞、惠阳等地移入,主要分布在红泉村、排角村、港尾村、新径村、红源村的埔岭、新乡村、泗马岭村、塘尾村等村落,尖米话与白话近似。说客家话的大多是公平水库库区和朝面山水库区村民,分别于1963 年至1980年从公平黄羌移民而来,主要分布在朝面山村、石排村、下寮村、连塘尾村、桥梓头、黄甲坑。
千层糕,据传始于明初。广式千层糕多以九层为尊,寓意年年丰足步步高。鲘门的千层糕非常有地方特色,不仅制作手艺还是食材选择,都非常考究,糕有十余层,融入客家人的“山味”和胥家人的“海味”,营养丰富,口感酥嫩。
鲘门街道名胜古迹主要有三处:
一是“海门潮声”,海丰八景之一;由于海滨多是岩岸岸边多礁石,故潮汐涌来,拍击岩岸与礁石,其潮声雄亮伟浑,煞有气势,故有“海门潮声”之称。
二是“壮帝居”与宋存庵。“壮帝居”石刻与宋存庵位于鲘门镇北面,一公里处的南山岭半山腰上。俗传宋景炎戊寅年三月(公元1278年),宋帝员兵败南逃至骺门南山岭半山腰岩石下宿跸,当夜恰逢地震,地动山摇,宋帝呙在石壁上大书“壮帝居”三字。至明嘉靖十八年(1539 年),辖惠潮两府之岭东道爷莆见川雍兰到此凭吊古迹,在该处石璧上又题刻“壮帝居”三字,并以石刻为中心,修建一座两进三间的庵宇,门额横书“宋存”两字,故称宋存庵。原庵中塑立宋帝呙、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遗像。因年久失修,今只留残岩断壁。残壁上尚存两副对联。
三是城仔炮台遗址。城仔炮台位于鲘门圩西面海滩边,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道光十四年(1834年),绅士林光佩重修。炮台四周长119米,墙高4.5米。原设营房13间,海防火炮7门,这是为防倭寇、海匪抢掠而建的。炮台现状:东南、西北二墙体较好,西南面临海,海潮常年冲刷,墙体已倒塌。东北面部分营房,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作国民党乡公所。1957年营房全部倒塌。
壮帝居是国家二级文物古迹,也称“宋存庵”,位于鲘门镇北面的南山岭华山腰上,是为纪念宋末皇帝及忠臣文天祥、陆秀夫等抗元英雄而建的庙宇。
岩公庙,又称“岩公祠”。位于南山岭的延伸山脉岩公山(今鮜门中学右侧),为一间八角形的亭式祠,当地人称为“岩公亭”。亭内奉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岩公等神位。人称“四忠烈”。
鲘门炮台遗址位 于鲘门圩西面海边。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为防倭寇洋匪抢掠而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 重修。周长119米,墙高4.5米,设营房13间,海防火炮7门。东南、西北面墙体现保存较好,西南面墙体已倒塌,东北面部分墙体和营房也已倒塌。
鲘门青铜兵器出土点位于鲘门后澳海边。1984 年8月,群众在挖贝壳时,于1米多深的贝壳层中发现10多具尸骨,在3具没有头骨的尸骸肋骨处,分别插着1件青铜兵器。计有短剑1件,残长19.5厘米,宽4.5厘米;矛1件,通长13.5厘米,叶宽4.1厘米:錍1件,残长8.2厘米,宽3厘米。3件青铜兵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錍在广东是首次发现。